这场禅位大典,不仅实现了权力的平稳过渡,更开创了夏朝“内禅”的先例。《竹书纪年》中“(不降)五十九年,逊位于后扃”的记载,便是对这一事件的明确记录。
禅位后,姒不降退居王宫后宫,虽不再处理日常朝政,但每当姒扃遇到重大难题(如诸侯纠纷、灾害应对),都会前往请教。姒不降凭借数十年的治国经验,为姒扃提供了诸多关键建议,确保王朝政策的连续性。
十年后,姒不降安然去世,葬于都城老丘,结束了他长达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也为夏朝的“守成时代”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姒扃继位后,改元“帝扃元年戊戌”,成为夏朝第12任君主。他深知自己的王位来自兄长的信任与禅让,因此始终恪守姒不降的治国方略,以“守成、维稳、安民”为核心目标,确保夏朝的稳定局面得以延续。
姒扃继位后,在政治、经济、外交上完全沿用姒不降时期的政策:
政治上,继续重用彭伯等贤能大臣,保留“大理”“工正”“司徒”等官职的职能,确保司法公正、行政高效。
经济上,维护“常平仓”制度,鼓励农业与手工业发展,定期巡查各地灌溉设施,保障粮食安全。
外交上,延续与周边夷族的友好往来,每年派遣使者前往东夷、淮夷部落,赠送礼物、传授技术,同时接待夷族首领的朝贡,进一步巩固边疆和平。
这种“萧规曹随”的治理方式,避免了因政策变动引发的社会动荡,让百姓与诸侯感受到王朝的稳定与可靠。
《竹书纪年》评价姒不降“三代之世内禅,惟不降实有圣德”,这一评价不仅肯定了不降禅位的远见,也暗含对姒扃继位后“守兄之业”的认可——正是因为姒扃具备足够的贤能与定力,不降的“圣德”才能真正落地,避免“内禅”成为一场空谈。
帝扃十年,姒不降去世的消息传来,朝堂内外一度陷入悲痛之中。部分诸侯担心“不降去世后,姒扃失去支撑,夏朝可能陷入混乱”,甚至暗中调集军队,以备不测。
姒扃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迅速采取两项措施:
一. 以最高规格安葬姒不降:他亲自主持兄长的葬礼,邀请所有诸侯前来吊唁,在葬礼上重申“必承兄志,守夏基业”的誓言,以显示自己的决心;
二. 安抚诸子,消除隐患:对于姒不降的儿子们,姒扃并未加以打压,反而给予他们丰厚的封地与财物,让他们前往封地居住,远离朝堂权力中心,既避免了他们对王位的觊觎,又展现了自己的宽容。
这两项措施有效稳定了人心,诸侯们见姒扃行事稳重、考虑周全,纷纷打消了疑虑,重新表示对夏朝的臣服。此后,夏朝继续保持着稳定局面,未出现任何动荡。
姒扃在位十八年,始终兢兢业业、勤理朝政。他不像姒杼那样开疆拓土,也不像槐那样征服九夷,却以“守成”之功,让夏朝的稳定局面延续了近二十年。
在他的统治下,夏朝没有发生大规模叛乱,没有遭遇严重天灾,百姓安居乐业,诸侯朝贡不断,手工业与商业持续发展,青铜器物的制作工艺甚至比此前更加精湛。
帝扃十八年,姒扃因病去世,葬于老丘。他的一生,虽无惊天动地的功绩,却以“恪守兄志、维稳安民”的实际行动,守护了夏室基业,为后续的君主(其子姒廑)留下了一个安稳的王朝。
从姒不降的五十九年治世与主动禅位,到姒扃的十八年守成与安稳传承,兄弟二人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守护了夏朝中期的繁荣与稳定。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夏朝“兄终弟及”传承的唯一例证,更展现了早期华夏君主“以天下为重,不拘于宗法”的政治智慧,成为中国历史上“守成治世”的经典案例。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