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康去世后,姒杼继位为夏王。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召集大臣商议征讨东夷之事。大臣们对此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夏朝刚经历战乱,应休养生息;有人则认为东夷势大,难以征服。姒杼却坚定地说:“东夷一日不附,边境一日不宁。我父未竟之业,我必完成,让夏朝的旗帜插遍东海之滨!”
随后,姒杼率领五万大军,向东夷进发。东夷各部落得知夏朝大军来袭,迅速结成同盟,推选实力最强的“九夷”(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为首领,在今山东潍坊一带布防。东夷部落最擅长使用弓箭——他们的弓由坚韧的桑木制成,箭杆修长,箭头多为磨制的石镞或骨镞,射程远达百步,且穿透力极强。初次交战时,夏朝士兵虽奋勇冲锋,却被东夷的箭雨压制,死伤惨重,不得不暂时撤退。
撤军后,姒杼在营帐中彻夜难眠。他反复查看士兵的伤口,发现大多是被弓箭所伤,而夏朝士兵当时的防护装备,仅有简陋的皮甲(用单层兽皮制成,只能防护躯干,无法抵御弓箭)。“若不能抵御东夷的弓箭,此战必败。”姒杼意识到,要战胜东夷,必须革新防护装备。
他立刻召集军中工匠,下令研制新型甲胄。工匠们尝试了多种材料:用多层兽皮叠加缝制,却因过于厚重影响行动;在皮甲上镶嵌石块,却容易脱落。姒杼见状,亲自参与研制,他发现野猪、犀牛等猛兽的皮不仅厚实,且带有天然的韧性,便下令收集这些兽皮,经过鞣制(用草木灰浸泡,去除油脂,使皮料更坚韧)后,裁剪成片状,再用麻绳串联,制成“片甲”——这种甲胄分为头盔、胸甲、背甲三部分,头盔保护头部,胸甲与背甲覆盖躯干,既能有效抵御石镞、骨镞的射击,又不会过于笨重,士兵穿戴后仍能灵活作战。
为了检验新型甲胄的效果,姒杼让士兵穿戴甲胄,站在百步之外,命弓箭手射击。结果显示,东夷的石镞虽能射中甲胄,却无法穿透,最多只能留下一个浅痕。姒杼大喜,立刻下令大规模制作这种甲胄,装备全军。同时,他还对军队战术进行调整:将士兵分为“甲士”(穿戴甲胄的精锐)与“徒卒”(负责冲锋与后勤),作战时,甲士在前抵挡箭雨,徒卒在后推进,逐步压缩东夷部落的防线。
数月后,姒杼率领装备一新的大军,再次向东夷发起进攻。东夷部落仍沿用旧战术,试图用箭雨压制夏朝军队,却发现弓箭无法伤害夏朝士兵。士气大挫的东夷军,很快被夏朝军队突破防线,节节败退。姒杼率军乘胜追击,一路攻克东夷部落的数十座城池,将战线从山东潍坊推进至山东半岛东部。
东夷部落的主力虽被击败,但仍有部分部落负隅顽抗,其中以“狐图腾九族”最为顽固。这九个部落以狐狸为图腾,居住在今山东半岛沿海地区,擅长航海与水战,常常乘船袭扰夏朝军队的后方。姒杼深知,若不彻底降服这九个部落,东夷之乱便无法根治。
他亲自率领水师,沿海岸线进军。当时的夏朝水师,船只多为独木舟或小型木船,而狐图腾九族的船只则更为坚固,且配备了石制的船桨与武器。初次水战时,夏朝水师因船只性能不及对方,损失惨重。姒杼并未气馁,他观察到狐图腾九族的船只虽坚固,却体型较小,难以抵御风浪,便下令建造“大舰”——这种船只以多根原木拼接而成,船体宽大,可容纳数十名士兵,且在船舷两侧加装了木板,既能防御敌方武器,又能稳定船体。
同时,姒杼还训练士兵学习水战技巧:练习在颠簸的船上射箭、格斗,掌握船只的转向与进退。经过数月准备,夏朝水师的实力大幅提升。姒杼再次率军进攻狐图腾九族,这次,他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让少量小型船只佯装败退,引诱狐图腾九族的船只进入狭窄的海湾。待对方进入海湾后,夏朝的大舰从两侧包抄,用船桨撞击对方的小船,将其撞翻或逼至岸边。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