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朝“少康中兴”的壮阔篇章中,少康之子姒杼(zhù)绝非仅为“继承者”的存在。他既是协助父亲诛灭寒浞势力的核心猛将,亲手斩杀寒浇、寒豷,为夏朝复国扫清障碍;更是接过中兴火炬的开拓者,以甲胄革新强化军威,率军征服东夷、拓土至海滨,将夏朝的疆域与国力推向顶峰。
他统治时期的夏朝,不仅军事强盛、政治稳固,更因东夷部落的融入与“九尾狐”瑞兆的出现,成为华夏早期文明融合与繁荣的典范,而姒杼本人,也被誉为夏朝“继大禹之后最具雄才的君主”。
寒浞篡夏后,将夏朝疆域分割为三部分:自己驻守夏都斟鄩,长子寒浇封于过城(今山东莱州西北),次子寒豷封于戈城(今河南商丘宁陵附近),三地互为犄角,形成对夏室遗民的压制。彼时的姒杼,虽年少却已随父亲少康在纶邑练兵,目睹过寒浞势力的暴虐,心中早存“诛逆复国”之志。他自幼随夏朝旧将习练武艺,不仅弓马娴熟,更擅长排兵布阵,少康常对左右感叹:“此子有勇有谋,他日必能承我大业。”
寒浞三十一年,少康认为复国时机成熟,决定先拔除寒浞的左右羽翼——寒浇与寒豷。首战目标定为过城,少康任命姒杼为主将,率领三千精锐出征。寒浇素有“力能陆地行舟”之称,麾下军队多为东夷勇士,战力强悍,且过城背靠渤海,易守难攻。战前,姒杼并未贸然攻城,而是先派斥候探查过城地形与寒浇的用兵习惯,得知寒浇每日清晨会率亲兵出城狩猎,便制定了“伏击擒贼”的战术。
他精选两百名善射的士兵,埋伏在寒浇狩猎必经的山谷中;又命主力部队隐蔽在过城外的密林里,待伏击成功后趁乱攻城。次日清晨,寒浇果然率领数十名亲兵进入山谷,姒杼待其进入包围圈,一声令下,箭矢如雨般袭来。寒浇的亲兵瞬间倒下大半,他本人虽奋力抵抗,却被姒杼亲自率军包围。两人激战数十回合,姒杼瞅准寒浇破绽,用长矛刺穿其铠甲,亲手斩杀了这位寒浞麾下最勇猛的儿子。
过城守军见主将战死,军心大乱,姒杼趁机率领主力攻城,不到半日便攻克过城,缴获了寒浇囤积的粮草与兵器。消息传回纶邑,少康大喜,立刻下令姒杼乘胜进军,攻打戈城。寒豷得知兄长被杀,早已惶惶不安,他加固城防,调集全部兵力死守。姒杼抵达戈城后,并未急于攻城,而是采用“围而不攻”的策略:一方面派士兵在城外挖掘壕沟,切断戈城的粮草补给;另一方面派人向城中百姓散布“寒浞暴虐,夏室复兴”的消息,动摇守军军心。
十日后,戈城粮草断绝,守军纷纷逃亡。姒杼见时机成熟,下令攻城,自己身先士卒,率先登上城墙。寒豷亲自率军抵抗,却被姒杼斩杀于乱军之中。戈城攻克后,寒浞的左右羽翼被彻底剪除,夏都斟鄩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寒浞三十二年初,少康与姒杼率领数万复国大军,向夏都斟鄩进发。此时的寒浞已年过七旬,得知两子被杀,早已心力交瘁。他试图组织军队抵抗,却发现朝中大臣与士兵大多早已心向夏室,纷纷倒戈。复国大军几乎未遇抵抗便攻入城中,寒浞被士兵擒获。少康下令将寒浞凌迟处死,其家族成员尽数诛杀,彻底终结了寒浞四十余年的暴虐统治。而寒国——这个曾由大禹分封、后被寒浞据为己有的诸侯国,也重新纳入夏朝版图,夏朝的正统统治得以恢复。在这场复国之战中,姒杼凭借两场关键战役的胜利,成为当之无愧的“复国第一功臣”,其军事才能与英勇无畏的形象,深深烙印在夏朝军民心中。
少康复位后,夏朝虽重归统一,但东部的东夷部落始终是心腹之患。东夷部落分布在今山东、江苏、安徽一带,拥有广袤的土地与丰富的渔盐、矿产资源,且各部落骁勇善战,长期与夏朝保持着“时服时叛”的关系。寒浞统治时期,东夷部落曾与寒浞结盟,多次侵扰夏朝边境;如今寒浞灭亡,东夷部落虽表面臣服,却仍暗中积蓄力量,试图摆脱夏朝控制。少康深知东夷不除,夏朝难安,却因年事已高,未能亲自率军征讨,这一未竟的事业,便落在了继承人姒杼肩上。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