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的虚拟的历史游戏轻轻翻过黄帝的一页,它则以纪录片特有的低沉旁白开口:“黄帝之后,华夏文明的火炬,先后传递到两位圣王手中——颛顼与帝喾。他们生于太平,却未耽于安逸,以各自的智慧与担当,为这片土地续写了新的传奇。”
话音未落,画面中已浮现出帝颛顼立于高山之巅的身影,衣袂随风飘动,目光望向远方的万里河山。
纪录片的镜头缓缓拉近,将帝颛顼的形象勾勒得愈发清晰——他身着绣有星辰纹路的玄色礼服,腰间系着象征权力的玉琮,眉宇间没有黄帝那般征战沙场的锐利,却多了一份洞察世事的沉稳。
旁白适时响起:“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自小便随祖父学习治世之道,听父亲昌意讲述若水之地的农耕之法,成年后便已显露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天赋。
画面切换到颛顼治理国家的场景:晨光熹微时,他便带着史官登上高台,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在竹简上记录下节气的变化——这便是“载时以象天”。镜头扫过下方的农田,农夫们正按照他制定的农时播种,田埂间的沟渠纵横交错,将河水引入田中,滋润着刚冒芽的禾苗。
旁白解释道:“颛顼深知,百姓安居的根基在农耕。他‘养材以任地’,根据不同地域的土壤肥力分配作物,在中原种粟麦,在江南植稻禾,甚至指导边疆部落发展畜牧,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最大价值。”
午后的议事厅里,颛顼正与部族长老们商议事务。一位长老提出:“近来有部落为争夺水源争斗,是否需派兵镇压?”颛顼摇头,指尖在地图上划过两条河流:“不必动武。可派人开凿新渠,将河水引至双方部落的田地,再立下盟约,规定用水次序——争斗的根源是匮乏,解决匮乏,方能平息纷争。”
这便是他“治气以教化”的智慧:不依赖武力压制,而是以理服人,以制度化解矛盾。
镜头又转向祭祀的场景:黄昏时分,颛顼身着洁净的祭服,手持玉圭,在宗庙前主持祭祀仪式。他神情肃穆,每一个动作都遵循古礼,身后的百姓也跟着跪拜,脸上满是敬畏。
旁白道:“‘絜诚以祭祀’,并非单纯的迷信,而是颛顼用来凝聚人心的方式。他通过祭祀天地、先祖,让百姓明白‘敬畏’与‘传承’的意义,进而形成‘依鬼神以制义’的社会秩序——君有君道,民有民责,尊卑有序,方能长治久安。”
而后,纪录片用动画演示了颛顼时期的疆域拓展:从北方的幽陵(今河北、辽宁一带),到南方的交阯(今越南北部);从西方的流沙(今甘肃、新疆沙漠地区),到东方的蟠木(今东海岛屿)。每一片新纳入版图的土地上,都有颛顼派去的官吏传授农耕、历法与礼仪。
在北方幽陵,镜头记录下这样一幕:部落族人原本以渔猎为生,寒冬时常常饥寒交迫。颛顼派去的农官教他们搭建温室,种植耐寒的粟米;史官则教他们辨认星象,根据北斗星的位置判断季节。一位老族人捧着新收获的粟米,对农官感叹:“以前我们靠天吃饭,如今跟着圣王的法子,冬天也能有饭吃了!”
在南方交阯,湿热的气候让中原作物难以生长。颛顼便让人从当地部落学习种植水稻的技术,再结合中原的水利经验,修建起简易的梯田。
当第一茬水稻成熟时,交阯的百姓围着颛顼派去的使者欢呼,他们第一次不必再担心雨季淹没田地,也不必再为粮食短缺发愁。
旁白深情地说:“颛顼的‘拓土’,从来不是征服,而是‘共享’——将华夏的文明成果带给四方部落,让他们融入这个大家庭,共同走向繁荣。”
颛顼去世前,把帝位禅让给了优秀的侄子高辛。
当纪录片的镜头从颛顼的陵墓缓缓移开,画面中出现了一位面带微笑的青年——他便是帝喾高辛。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