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的语气也变得温和:“颛顼之后,华夏的火炬传到了高辛手中。他是黄帝的曾孙,玄嚣之孙,蟜极之子。尽管玄嚣与蟜极未曾登上帝位,却将黄帝的‘仁德’基因完美地传给了高辛。”
镜头回溯到高辛的少年时代:十岁的他正蹲在田埂边,看着农夫发愁——田里的禾苗被虫害侵袭,眼看就要枯死。高辛却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晒干的艾草。他说:“我曾见鸟儿啄食禾苗上的虫子,却不碰长着艾草的田地。我们把艾草晒干点燃,或许能赶走虫子。”农夫半信半疑地照做,果然,烟雾升起后,虫子纷纷逃离。旁白道:“高辛自幼便‘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他能从草木鸟兽的习性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份观察力,正是他日后治国的重要天赋。”
青年时期的高辛,更是以仁爱闻名。画面中,他正将自家的粮食分给受灾的百姓。有人劝他:“你家中也不算富裕,为何还要把粮食分给别人?”高辛笑着摇头:“我少吃一口,不过是饿一顿;他们若没粮吃,可能就活不过冬天了。”他还常常走村串户,倾听百姓的需求:哪家的房屋漏雨了,他便组织人帮忙修补。旁白说:“高辛的仁爱,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惠而不费’的体贴——他总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百姓最迫切的难题。”
登上帝位后,高辛的治理风格与颛顼截然不同——颛顼靠制度定秩序,高辛则靠仁德聚人心。
纪录片的镜头记录下他处理政务的日常:清晨,他先去农田查看作物长势,再回到议事厅处理事务;傍晚,他会去工匠作坊,询问工具改进的进展;深夜,他还在灯下批阅竹简,记录百姓反映的问题。
有一次,边境部落因误会与中原发生冲突,将领们请求出兵镇压。高辛却摆摆手:“先派人去了解情况,看看他们为何不满。”使者回来后禀报:“边境部落的牧场被洪水淹没,他们无处放牧,才不得已抢夺中原的粮草。”高辛立刻下令:“将东部的闲置草场分给他们,再派农官教他们种植耐旱的作物——与其派兵打仗,不如帮他们解决生计。”很快,边境部落便主动前来求和,还送来马匹作为谢礼。
旁白评价道:“高辛的‘威而不猛’,正是源于他对百姓的理解——他知道,所有的纷争背后,都是对‘安稳生活’的渴望。”
在文化与科技方面,高辛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鼓励史官修订历法,让节气的划分更精准;他支持工匠改进农具,发明了更轻便的耒耜,让农夫省力不少;他还召集乐师,整理民间的歌谣,将华夏的故事编成乐曲,代代传唱。
画面中,百姓们在田间劳作时哼着歌谣,孩子们在学堂里学习文字,工匠们在作坊里打造工具,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纪录片的镜头转向高辛的家庭生活:他与陈锋氏之女相敬如宾,妻子不仅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常常跟着他去民间走访,了解百姓的疾苦;后来娶的娵訾氏之女,则擅长纺织,将嫘祖的丝织技艺进一步改进,让丝绸变得更轻薄、更耐用。
高辛有两个儿子:挚与放勋。镜头中,挚性格温和却缺乏主见,处理事务时常常犹豫不决;而放勋则聪明果敢,少年时便跟着高辛处理政务,还曾主动请缨去灾区赈灾,将救灾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高辛去世后,挚按照礼制继承帝位,却因能力不足,让国家陷入动荡——农田荒废,百姓流离失所。
就在这时,放勋站了出来。他先派人安抚百姓,发放粮食;再重新修订历法,指导农耕;最后整顿吏治,罢免了不称职的官员。百姓们纷纷请求放勋继位,挚也主动让出帝位。
当放勋身着帝服,在宗庙前接受百官朝拜时,镜头缓缓拉远,旁白响起:“从黄帝到颛顼,再到帝喾高辛,最后到帝尧放勋,华夏传承的不仅是血脉,更是‘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这份理念,如同不灭的火炬,照亮了华夏文明的前路,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基。”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