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AI学历史
超小超大

第12章 日晷与夜漏 (2-2)

  可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有时候我需要带着人去远处打猎,或者去河边捕鱼,离岩洞远了,看不到日圭,又成了“睁眼瞎”。总不能把那么粗的竹竿随身带着吧?

  我开始琢磨着做个小的。我找了根细一点的竹片,削得平平整整,在上面刻上缩小的刻度,又削了一根更细的竹针,插在竹片中心当“表针”。这样一来,揣在怀里就能带走,到了地方,找块平地一放,竹针的影子落在刻度上,照样能看出个大概时间。这便携式的小日圭,成了我外出时的宝贝。

  只是,这日圭再好,也怕老天爷变脸。一遇上阴雨天,乌云把太阳遮得严严实实,别说影子了,连太阳在哪都看不见,日圭就成了摆设。华蕊又开始发愁:“下雨天没法记时,该做饭的时候都不知道,总不能让大家饿肚子吧?”

  下雨天里,我站在岩洞门口,看着外面淅淅沥沥的雨丝发呆。岩顶的水珠顺着石缝往下滴,“嘀嗒,嘀嗒”,很有规律。一滴,又一滴,间隔的时间差不多长。

  “水滴……”我盯着那滴落的水珠,心里又动了起来,“太阳躲起来了,水滴总还在吧?能不能用水滴来记时呢?”

  可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妥。要是靠人盯着水滴数数,那得一刻不停地盯着,谁有那么大的精力?而且人总会走神,数错了一个,后面的时间就全乱了。

  我蹲在岩洞门口,看着水滴落在地面的水洼里,溅起一圈圈涟漪。忽然想到:不一定非要数清每一滴水啊,看看水滴积了多少,不也能算出时间吗?

  我立刻找来了一根细长的竹筒,这竹筒内壁光滑,粗细均匀,用来装水再合适不过。我把竹筒竖着放在岩顶滴水的地方,调整好角度,让每一滴水珠都能正好落进竹筒里。接着,我拿出小刀,想在竹筒上刻刻度——水积到哪条线,就是过了多少时间。

  可刻着刻着就发现不对劲。竹筒是不透明的,外面根本看不清里面的水位;而且竹筒长,底下光线暗,就算凑近了也瞅不清。我试着把竹筒劈开一半,做成个半开放式的,可这样一来,水容易洒出来,风一吹还会干得快,根本不准。

  试了好几种法子都不行,最后只好想了个笨办法:多准备几根竹筒,轮流着用。先在一根竹筒里装满水,看看滴完需要多长时间(当然,这得在有太阳的时候,用日圭对着算),记下来;然后就用空竹筒接水,等这根满了,就知道过了多少时间,再换上新的竹筒。

  就这样,一个不怕阴天雨天,甚至在黑夜里也能用的计时工具诞生了。我在装水的大竹筒底部钻了个小孔,让水慢慢地滴进下面的空竹筒里,根据下面竹筒接满水的次数来算时间。

  因为它靠水滴来计时,我就叫它“水漏”。又因为它晚上也能用,后来大家就管它叫“夜漏”。

  有了日圭和水漏,不管是晴空万里还是阴雨连绵,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我们都能把时间拿捏得准准的。华蕊安排起活儿来越发得心应手,族人们干活也更有章法。

  看着大家按部就班地忙碌,看着日圭上的影子缓缓移动,听着水漏里“嘀嗒嘀嗒”的水声,我忽然觉得,这些光影和水滴,不仅仅是计时的工具,它们更像是部落的脉搏,让整个族群的生活变得有序而充满活力。而这份源于自然的智慧,也像一颗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慢慢生长。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与各朝名士皇帝交流 连载中
与各朝名士皇帝交流
从古今怀心中
从秦王朝开始,直到末代皇帝溥仪带你深入了解各位皇帝不为人知的真相惊!堂堂天策上将的儿子李承乾竟然是同!惊!居然给溥仪发身份证!
0.5万字10个月前
二战新纪史 连载中
二战新纪史
墨澜书生
「非正史,全编,不要信,不要被误导,主写新世纪的非洲战场」在这个新的世界线中,一战时期,各国忙于内战,无暇南望,一位叫张梓涵的中国人前去非洲......
3.3万字10个月前
十六班演绎 连载中
十六班演绎
墨澜书生
(无后宫,无系统,无套路,有穿越,不无脑,半爽文,介意者慎入)初中16班,原本正在上课的全班师生都穿越到了一个封建的异世界,他们虽觉得对方名......
1.9万字10个月前
回顾一一历史 连载中
回顾一一历史
明晨舒文或林百川
0.4万字10个月前
朱雄英重生之洪武凤云 连载中
朱雄英重生之洪武凤云
璟雅阁
2.6万字9个月前
继汉 连载中
继汉
周道倭迟
“继,续也。”——《说文》,汉朝四百年之伟业,何至一夕间倾颓。后世之人一朝魂穿,附身于刘备之身,愿试手,补天裂。
1.2万字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