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沉浸式体验的时光,若按人工智能的运算速度来衡量,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片刻,仿佛浏览一部影片般仓促。可当我真正沉下心来,让意识完全融入那个原始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变得无比真切——指尖划过粗糙的树皮,能感受到纹理的起伏;火堆旁的暖意,能穿透兽皮直抵肌肤;就连风中草木的气息,都带着潮湿的泥土芬芳。这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让时间仿佛被拉长了无数倍,可一想到要跨越上下十来万年的历史长河,我还是忍不住犯愁:就算耗尽一生,又能体验多少岁月?能真正领悟的,又会有多少?
正当我暗自感慨时,AI学习系统已悄然迈入第二阶段,屏幕上弹出了新的任务列表,每一项都像一块沉甸甸的石碑,立在探索之路的前方。
第一项任务:观天体,定方向
看到这项任务时,我不由得愣了愣。平日里忙于打猎、织网、处理食物,我的目光总是落在脚下的土地、眼前的猎物、手中的工具上,极少抬头仰望天空。可仔细一想,确定方向这件事,在原始生活中简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多少次外出打猎,钻进茂密的山林后,四周的树木长得几乎一模一样,脚下的路径被落叶覆盖,转着转着就彻底迷失了方向。只能凭着模糊的记忆,循着来时留下的零碎痕迹——被踩断的草茎、刻意折断的树枝、偶尔滴落的血迹——一步步艰难折返,往往耗费了大半天时间,却空手而归,还累得筋疲力尽。若是遇到突如其来的暴雨或浓雾,更是连痕迹都被冲刷得一干二净,那种孤立无援的恐惧,至今想起来都心有余悸。
“若是能随时辨明方向,该省多少力气?”我坐在岩洞门口,望着头顶的天空喃喃自语。白天倒还好,太阳东升西落,大致能分出东西南北:清晨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傍晚落下的方向是西,正午时分太阳在正南(当然,这是基于中原地带的经验)。可一旦遇上阴雨天,乌云像厚重的幕布遮住天空,连太阳的影子都看不见,这方法就彻底失效了。在熟悉的区域打转还好,若是要去远方探索新的猎场或水源,没有方向感简直寸步难行。
这重要性,简直就像现代社会里的北斗导航系统啊!只不过在那个年代,别说卫星定位了,连最简单的指南针都没有。若是跟华蕊她们提起“北斗”,她们怕是只会以为我说的是某种会发光的野兽吧。
想到“北斗”二字,我忽然心头一动。记得每到秋夜,天气转凉,天空格外清澈,总能看到一组明亮的星星,像一把勺子似的挂在天边,那便是北斗七星。而每当我面朝那个方向时,总能感觉到一股格外凛冽的寒风——尤其是在深夜,那股寒意比其他方向要重得多。
“寒冷的方向……”我反复琢磨着,“冬天最冷的时候,风似乎也是从那个方向刮来的。”
于是,我试着在夜晚观察:当北斗七星的“勺柄”指向地平线时,那个方向总是最先迎来最刺骨的寒风,地面的积雪也往往在那个方向堆积得最厚。我又在白天对照太阳的位置,发现当太阳在正南时,北斗七星所在的方位恰好在相反的一侧。
“就这么定了!”我拍了下手,“北斗七星所在的方向,就是北方!”
从那以后,无论是晴天还是阴天(只要夜晚能看到星星),我都能凭借北斗七星辨明北方。再以此为基准,推导出东、南、西三个方向——面朝北方时,左手是西,右手是东,背后是南。有了这个“天然指南针”,外出打猎时再也没迷过路,甚至还凭着方向感找到了几处新的水源和野果林,收获比以前多了不少。华蕊她们见我总能准确地说出“往东边的山谷走,那里有鹿群”,都觉得十分神奇,缠着我问诀窍,我便把观星辨向的法子教给了她们。
第一项任务,就这样在一次次观察与实践中,圆满解决了。
第二项任务:体悟天道
当这个任务弹出时,我几乎以为自己看错了。体悟天道?这四个字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