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勇回来后,赵茹没再追问考试的细节,只让他安心休息。可孩子心里揣着事,哪能真的放松?白天帮着做活时总走神,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时不时爬起来对着油灯发呆。
赵茹看在眼里,索性找了个由头,让他带着二柱去后山捡些枯枝——一来让他换个环境松快松快,二来也能让二柱跟着学学怎么辨认山路。
兄弟俩走后,赵茹把家里的针线活归置了归置。张员外家又订了一批绣品,说是要给远房亲戚做寿礼,催得不算紧,但她想赶在放榜前完工,免得分心。
正绣着帕子上的缠枝纹,院门口传来二柱兴奋的大喊:“娘!娘!好消息!哥哥考上了!”
赵茹手里的绣花针“啪嗒”掉在布上,心头猛地一跳。她快步迎出去,只见李大勇被几个同去赶考的孩子围着,脸上红扑扑的,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纸——那是童生试的榜单抄件,他的名字赫然在列,排在中等偏上的位置。
“娘……”李大勇看到她,声音都有些发颤,眼里闪着泪光,“我考上了,我真的考上了!”
赵茹一把将他拉过来,仔细看着那张有些褶皱的纸,确认那“李大勇”三个字没错,眼泪也忍不住掉了下来。这些日子的辛苦、担忧,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滚烫的喜悦。
“好孩子,娘就知道你能行!”她抹了把泪,笑着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邻居们听到动静,都涌了过来,七嘴八舌地恭喜:
“赵家嫂子,恭喜啊!大勇这孩子有出息!”
“可不是嘛,咱们青牛村总算又出了个读书人!”
“以后就是李相公了,可得请我们喝喜酒啊!”
王秀才也闻讯赶来,看到榜单,抚着胡须笑道:“我就说大勇是块读书的料,果然没让我失望。”他看着赵茹,“赵家嫂子,你这当娘的,功不可没啊。”
赵茹笑着道谢,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她杀了只家里养的老母鸡,又去镇上割了两斤肉,打算晚上好好庆祝一番。
消息传到刘媒婆耳朵里时,她正在王婆子家串门。听到李大勇考上了童生,她愣了半天,撇撇嘴道:“不就是个童生吗?有什么了不起的,离中举还远着呢。”
王婆子却不这么看:“你可别小看了童生,在咱们村,那就是有学问的人了。赵家那娘们现在可不一样了,儿子有出息,自己又能赚钱,以后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
刘媒婆心里酸溜溜的,却没再说什么。她知道,自己以后再也不敢打赵家的主意了。
晚上,小屋里摆了满满一桌子菜:炖鸡汤、红烧肉、炒青菜,还有几个白面馒头。孩子们围坐在桌旁,眼睛亮晶晶的,直咽口水。
赵茹给每个孩子都夹了块鸡肉,最后给李大勇夹了个鸡腿:“这是奖励你的,以后要更加努力,争取考上秀才。”
“嗯!”李大勇用力点头,啃着鸡腿,心里充满了干劲。
二柱凑过来,小声问:“娘,我以后也能考童生吗?”
“当然能,”赵茹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只要你肯努力,娘就一直供你读书。”
二丫也举着筷子说:“娘,我也要好好学绣花,以后赚很多钱,供哥哥们读书!”
“好,好,我们二丫最能干了。”赵茹笑得眉眼弯弯。
这顿饭,一家人吃得格外香甜。灯光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之前所有的苦难,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了。
种田科举两不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