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二年六月初三,晨雾如薄纱般笼罩着新京城西郊的墨累河口军工区。东方泛起鱼肚白时,高耸的烟囱已开始吞吐浓烟,十二米高的“龙脊”蒸汽锻造机发出有节奏的轰鸣声,锤头砸向赤红钢坯的瞬间,火星如流星般四溅,与天边的曙光相互辉映。朱明渊身着玄色织金常服,腰间系着维多利亚赠予的齿轮玉佩,在蒸汽机车的嘶鸣声中踏入军工分部,靴底碾碎青砖缝隙间凝结的铁屑,发出细碎的声响。
随行的不仅有工部尚书李长庚、海军统帅萧远山,还有特意从柏林赶来的克虏伯首席工程师施密特。这位金发碧眼的老者仰头望着铸铁牌坊上“科技兴国”的朱漆大字,目光被厂区内纵横交错的蒸汽管道所吸引。这些管道如钢铁血脉,将百公里外林州省铁矿带的矿石源源不断输送至此。“陛下,这些管道采用了双层铸铁结构,内层镀铅防止锈蚀,”李长庚适时介绍道,“是科学院参照克虏伯的工艺改良而成。”
施密特的眉头微微皱起,他能察觉到这些看似借鉴的技术里,藏着大明工匠独特的智慧。当众人来到“龙脊”锻造机前,科学院院长徐光启擦着额头的汗珠,语气中难掩自豪:“这台机器耗时三年改良,其蒸汽循环系统比柏林工厂的多了两道冷凝工序,不仅能节约三成煤炭,锻造效率也提升了两成。”朱明渊注意到锻造机的齿轮组边缘,细小龙纹与克虏伯标志性的十字纹交错缠绕,这正是他亲自敲定的设计,象征着两国技术的交融。
施密特上前抚摸着冷凝管道,布满老茧的手指感受着金属的温度。突然,他佩戴的机械怀表发出蜂鸣,表盘齿轮疯狂转动——这是克虏伯高层专用的紧急通讯信号。朱明渊不动声色打开系统面板,红色预警闪烁:【检测到机密传输信号,建议干扰】。“施密特先生,”朱明渊微笑着递过绣着龙纹的丝帕,“澳洲的夏天可比柏林燥热许多。听说克虏伯最近在尝试新的渗碳工艺?”随着老者接过丝帕,藏在袖中的铜制干扰器悄然启动,怀表齿轮发出卡壳的脆响,系统随即提示:【成功阻断信号,奖励200科技点】。
穿过热浪扑面的锻造车间,众人来到轻武器试验场。三百米外的靶墙上,弹孔整齐排列成“大明永昌”字样。徐光启捧起一支步枪,7.92mm口径的枪管泛着深沉的烤蓝,枪身刻有精致云纹:“这是‘镇国M1898’栓动步枪,枪身采用塔斯马尼亚特有的钨铁合金,比普通钢材轻三成,且更加坚固。”朱明渊接过步枪,拉动枪栓,金属碰撞声清脆利落,系统在脑海中浮现详细数据:射速12发/分钟,有效射程700米,独创的“龙颚”保险装置可防止走火。
他注意到枪托尾部仿照龙尾造型微微上翘,徐光启立刻解释:“这个弧度经过上百次测试,能有效分散后坐力,新兵经过三个月训练,便可掌握精准射击技巧。”说话间,十二名身着灰绿相间迷彩服的士兵呈散兵线展开。这种迷彩服采用桉树皮天然染料染色,深浅不一的色块能完美融入澳洲的灌木丛林。随着密集的枪响,人形靶的胸口位置绽开蜂窝状的弹孔。施密特忍不住鼓掌:“精度不输毛瑟1898!”
就在此时,系统警报刺耳响起:【侦测到不明飞行器,西北3公里】!众人抬头,只见一架竹骨蒙绸的“孔明灯”晃晃悠悠飘来——这是英国侦察气球的改良版。朱明渊迅速举枪瞄准,凭借多年实战经验调整角度,扣动扳机。枪响瞬间,气球炸裂,残骸坠落在试验场边缘。“陛下神射!”众人齐声赞叹。朱明渊不动声色示意暗卫收集碎片,转向徐光启:“量产进度如何?”
“墨累河口、达尔文港、西南港三厂同时开工,”徐光启展开齿轮驱动的进度表,指针正缓慢移动,“每月可产五千支,配套的无烟火药厂下月就能投产。”他压低声音,“按您吩咐,每个枪托夹层都预留了藏信暗格,可容纳半张密信。”
澳洲大明帝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