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酬从县城坐车回到梓东乡,没有直接回家,他先去了梓东乡武装部。
乡政府大院内,摆起了两张长条桌,武装干事胡海斌,将四尺对开的红色宣纸,裁剪成方正的单张,旁边一位戴着眼镜的老先生,正在用排笔写标语,红底黄字,格外的醒目,还带着几分喜庆。地上已经整齐摆好几条标语,正在等待晾干,陈天酬看过去,第一条就是“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旁边还有几条标语,墨迹未干,其中“部队是个大熔炉,军营是所大学校。”他觉得很熟悉,记得父亲以前曾说过这话。
写标语的老先生,直起腰,把眼镜从鼻梁上摘下来,陈天酬认出,老先生是他在梓东乡中心校读书时的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是这个乡上有名的“书法大师”周家禾。
“陈天酬啊?你应该高中毕业了吧?”周老师认出了陈天酬,陈天酬略显得有些尴尬,他曾经是周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特别是陈天酬写的文章,周老师很是欣赏,经常拿来班上当作范文给同学们诵读。
陈天酬也很认真地向周老师学习过软、硬书法,算是周老师的关门弟子,带完陈天酬那一届学生,周老师光荣退休,退休后,仍然帮乡上各大单位写写标语、写写春联,忙得不亦乐乎。
“现在在哪里高就啊?”周老师关切地问。
“高中毕业了,在家,种地。”陈天酬此刻的心情,本就不愿回答。
“你何不考虑参军?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安于一亩三分地的现状。”看得出,周老师还是很欣赏这个学生的。
“他要想去当兵呀,还不用托关系走后门,他爸就是咱们武装部长。”胡干事接过话说。
“哦,这我倒是差点没搞清楚,你看看你多好的条件啊,给你爸爸说,当兵去,或许能谋个好前程。”
“你们先忙着,我有事先走了。”陈天酬突然觉得心里好烦躁,懒得搭理他们。
陈天酬来到部长办公室,门半掩着,南方的冬天,房间没有暖气,有些干冷。
推开门,屋里办公桌前,坐着两位军容严整的军人,肩上一杠三星的年轻军官,正在翻看一本名册,傍边一位肩扛红牌的军人,在用直尺和复写纸制作表格。
陈天酬以为走错门了,赶紧退出去。
“小伙子,进来呀?”屋子里的人主动打招呼,普通话,很浓厚的东北口音。
“小伙子,你找谁呀?”一杠三星热情地问。
陈天酬迟疑了一下,本来想说,我找我爸,感觉不妥,忙改了口说:“我找陈部长。”
“他们正在开会呢,有什么话,可以给我说,我们是接兵部队的,我姓韩。”一杠三星继续说。
“这是我们连队的指导员韩书臣。”扛红牌肩章的军人介绍说。
陈天酬出于礼貌,对着韩指导员点点头。
“小伙子,是来报名的吗?来,让李排长给你登记一下,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陈天酬。”陈天酬站直了身子,大声说到。
韩指导员将手中的名册拿过来,“我记得有这个名字。”他翻了几页,继续说:“今年全乡适龄青年名单里,就有你的名字。”
“我不是来报名的,我是来找我爸的。”
“你爸是谁?”
“陈道雄。”
“你是老陈部长的儿子啊?十八岁,高中刚毕业,李排长,先给他登记一下,这身板,标准的军人后代,一看就是块当兵的料。”
李排长在刚制好的表格上,照着适龄青年名单上的信息,一边进行登记一边说:“指导员,咱们今年征兵工作开局很顺利啊,我们今天下午刚到梓东乡,就接待了武装部长儿子的应征登记,开了一个好头,咱们这个组,今年又要拿第一。”
又回头对陈天酬说:“你是全乡第一个登记报名的。”
他冲陈天酬竖了个大拇指。
我又不当兵,陈天酬懒得和他们说话,转身出去,径直回家。
号角连营之春季兵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