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波及61个国家和地区近17亿人口的最大规模战争,直接进入前线作战的女性官兵超乎常人的想像。就以苏联为例,当德军于1941年6月突然对苏联发动进攻后,为了保家卫国,大批苏联青年志愿军前往前线,其中包括不少女性。有专家估计,二战期间共有约80万女性参加苏联红军。
二战中,一种新的作战方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那就是狙击战——参战各国都十分重视狙击。
在《女狙击手》中,导演是带着悲悯的目光去表现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这场战争,着重突出了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的勇敢、突出了战争对于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如洗礼般的意义,而轻柔诗意般单单的抹去了战争带给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的苦难。
《女狙击手》是蕴育于苏联社会主义时代政治环境之中、展现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诗意电影,不过此类电影也已步入了黄昏,《女狙击手》只不过是黄昏之中的一曲挽歌。因为此类电影只能产生于特定的意识形态之中,它忽视甚至蔑视着人性,将革命置于个人的生命之上,讴歌着一种清教徒式的献身精神,散布着不同人群之间的生命矛盾,宣布一种暴力思想。即使如俄罗斯目前的政治情形之下,这样的意识形态也正被逐渐摒弃,毕竟这是与整个人类的价值观相悖离的。
时代决定了个人的命运,尤其是非凡的个人。但即便再非凡,面对历史的洪流,说到底,也不过是一颗无关紧要的螺丝钉。就算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绩,也依然无法改变战局,塞瓦斯托波尔一战,苏联大溃败。在德国法西斯和苏联专制的对决中,在宏大历史洪流的裹挟中,人民是永恒的受难者。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军人们,是不分德国或苏联的。他们的身上,同样带着亲人的照片。他们的背后,同样有人在等待。
残酷的现实并不会区分性别来对待,所以《女狙击手》既有独特的代表性,又恰恰表明战争一视同仁。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是幸运的,最终活了下来;她又是悲催的,那些付诸生命的真爱都化作了硝烟……战争里最残忍的不是死亡和杀戮,而是活着。身边你爱的、爱你的都因为你或为了你死去,你看着他们失去生命,却无法挽救无法改变,甚至没时间悲伤,战争逼着你擦干眼泪、舔干伤口继续战斗,为了更多人可以活下去。
与真实的女狙击手一样,由30岁的俄罗斯著名女演员尤丽亚·佩雷西德扮演的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有着一双温柔、明亮的大眼睛:在血腥的战场,这双大眼睛流露过对死亡的恐惧、对失去战友的悲伤和对爱的渴望;但在举枪瞄准敌人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则是一个目光炯炯、坚毅果敢的“钢铁战士”。
柳德米拉本人后来回忆道:“踏上战场,我心中充满对德寇的仇恨,因为他们毁了我们和平的生活。我把仇恨化作子弹,射向法西斯的心脏。”
战争本来是残酷的,残酷到残忍到让人心悸,因为战争行为本身即违反了人性,靠相互残杀与自己并无冤仇的人,来捍卫一种观点一种理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耻辱。即使是正义的战争,毕竟也是以牺牲人的生命来达成的。因此,战争尽管有时是必需的,但谈到战争之时,我们没有必要去美化战争,去寻求战争中的诗意。残肢断体与血肉横飞之中是没有诗意的,我们只能以悲悯之心来看待战争,祈祷战争能够越少越好。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短暂的几十年岁月里,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对生命过程的感悟,都会有让自己铭心刻骨的人或事:
有一种往事永远浮在水面;
有一种感念永远驻扎心际;
有一种疼痛永远无法舍弃;
有一种爱永远如再生涅盘。
不曾记得谁这样说过:人生的快乐是有速度的,稍纵即逝;而悲哀恰恰相反,缓慢、持久……
鲜为人知的历史趣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