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是相当平静。女儿韵宜根据窦家传统姓窦,何去何从,自然是姓窦的家里人说了算。若歌和乳娘轮流照看两岁的韵宜,卫子衿基本上保持着自己的家务事自己解决的习惯,很少让若歌帮她做事,倒是让若歌得了空,没事也陪着韵宜玩耍,给她做些漂亮的小玩意儿——布做的,草编的,麦秆扭的……什么材料做的都有。
韵宜三岁那年,卫子衿生下了窦家的长子。窦撤对于虽迟一步但速度不慢的长子的到来大喜过望,倒是比韵宜来时更加高兴。儿子百日宴那天,他给儿子取名琚,希望儿子将来如玉成器。
这一年,崇明陛下的邝贵妃在入宫五年后也终于有了身孕。按照国朝制度,无论这胎是男是女,只要孩子平安降生,这皇位就算是妥妥的后继有人了。前头已有了两位女帝接连治国七八十年,如今就是再来一个皇太女也并不会时什么惊世骇俗的事。至于窦撤,作为夫权思想依然较高的一方土皇帝,这儿子有了,他的心里才更加踏实。有了儿子,他才觉得心里踏实。这个孩子看上去眉目周正,也挺聪明,将来窦家交到他手里定不会吃亏。
窦琚出生以后,卫子衿的地位扶摇直上,与无子女的刘姣几乎平起平坐,说话颇有分量。虽然家中管事权柄依然在刘姣手上,但是除了每月的零花月钱,卫子衿都会另有补贴。本来按照惯例,家中子女的例钱,也一并送到这些子女的扶养者手中代为调度。韵娘和大郎年纪小,实际上是用不到零花钱的,所以他们的月钱都是卫子衿在保管。于是乎,卫子衿手里的月例钱比刘姣倒还要阔绰些。
刘姣和窦撤的关系这几年来算不上有多好,但也不能算是非常僵硬。刘姣自从窦撤纳妾并反悔摆大丈夫架子以后就懒得管他三七二十一的事儿,他就是在外头搞小倌她也觉得和自己无关。这些年的风声她多少也了解一点,纳妾成功后,窦撤就在太夫人外祖母面前就开始一步步提出自己的主张,一点点地运用继承人的权利从太夫人陈氏那里抠出话语权,这几年太夫人年老,倒也做了越来越多的让步。母亲缥碧这几年也逐渐不时常来主家串门了。只是时常着人寄来书信,寄来一些珍贵补品,衣料及首饰。信中话里话外都不涉及窦家权柄和名下的田庄地产,和几年前大相径庭。
本来刘姣并没有注意这其中的不对,然而一次当她让若赋把母亲这几年来所有的信件拿出去外头晒晒以免生虫咬坏信纸的时候她顺便挑了几封看着回忆往事。看着看着,忽然就发现了这点微妙的不同。
卫子衿的财务状况比自己还要丰绰点她倒是刚刚发现。窦撤这厮最近给了她不少名贵的器物,还帮她家里人找工作,去为她那在兵营任职的弟弟向上级打招呼,把他多年呗压着不动的职位往上升一升。他还让卫子衿的继父,大姐夫代管窦家京郊的产业,年下分红不菲,薪资待遇丰厚。
大辽西阁公公纪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