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婆媳之争,是家庭内文化互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代际问题引发的角色冲突。婆婆与媳妇是不同辈分的姻亲。时代的不同造就两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一般而言,婆婆经历过艰苦生活,习惯于省吃俭用的生活方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较浓厚。她们往往感觉一生最不幸的是子女不孝,家庭不和。她们十分依赖和重视家庭。家庭对许多婆婆来说,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场所,而且是精神慰籍的主要源泉。作为年轻一代的媳妇,文化程度高于婆婆,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穿戴时髦,吃的也较讲究,喜欢交际等。这些差异都是年龄造成的 有其历史的原因。生长在新中国的媳妇,一般都积极向上,进取心强,对新事物很敏感,勇于创新,敢于改革。
家庭和谐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追求,但是由于婆媳这种特殊姻亲关系的存在,使得家庭关系的和谐并不是那么容易,婆媳冲突时有发生。有句俗话说:“婆媳亲,全家和。”这句话其实有双重涵义。其一是婆媳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家庭中其他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及祖孙关系。其二是指婆媳关系是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最系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婆媳关系在家庭人际关系中有其特殊性,它既不是婚姻关系,也无血缘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一无亲子关系所具有的稳定性,二无婚姻关系所具有的亲密性,而是由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延伸而形成的姻亲关系。如果处理得好婆婆和媳妇各自“爱屋及乌”一婆婆因爱儿子而爱媳妇,媳妇因爱丈夫而爱婆婆,各得其所,关系就会融洽。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则婆媳之间会出现裂痕,难以弥补。现代社会仍然有很多家庭不能很好地处理婆媳关系,结果造成婆媳冲突,影响家庭和谐。
在现代社会,婆媳冲突通常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媳妇欺压婆婆。这在现代家庭的婆媳之争中占有比较高的比例,发生这一类矛盾的家庭,一般女方的地位要比男方优越,掌管着家庭的大权,同时婆婆没有经济收入,依赖儿子的经济援助而生活,并且文化水平很低或者是文盲。
第二类,婆婆欺压媳妇。这是古代封建家庭中最典型的婆媳矛盾类型。一般而言,媳妇的条件(如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低于儿子或者不能被婆婆认可或接受,而且儿子的孝顺观念非常强,一切都听母亲
的,这是这类家庭的特征。另
第三类,婆婆和媳妇旗鼓相当。这类家庭的特征是婆婆和媳妇个性鲜明,独立意识强,争强好胜,喜欢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且婆媳双方都有独立的经济收入。(1)
二、婆媳冲突的原因
婆媳冲突的原因多种多样,正常的人际冲突在婆媳之间都有表现,但婆媳冲突的特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角色理解的偏差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国人对各种人际关系会采用一个双维度的标准,一个维度是关系中的两个人身份角色的距离,另一个维度是关系中两个人的真情交换和义务履行的均衡。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称前者为“等差之爱”,即在不同的家庭人际关系中都有来自角色身份规定的情感,也就是梁漱溟先生所说的“应有之情"。而后者指的是抛开身份角色两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交往,从而会形成对形成家庭内人际关系互动的显著特征。如果双方不能很好地调适,冲突就很可能升级,甚至导致家庭破裂。婆婆与媳妇的价值观念不同,不可能要求对方按自己所期望的规范行事;长期相处而没有很好地调适,容易产生矛盾。这要求双方互相尊重、互相谅解、多多沟通。这样才能消除存在于双方间的误解、隔阂,有利于家庭的安定团结,和睦共处。
人活杂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