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每天在街上逛逛就有工资拿,他也想要这样的工作。
04
余华认真琢磨了一下进文化馆的路径,一共只有三个:
一是作曲、二是画画、三是写作。
前两样他都不行,于是慨然决定开始写作。
也跟拔牙一样,余华对写小说一窍不通,他一边翻《人民文学》,一边也有样学样也跟着写。
现在的评论家经常赞扬余华用字简洁凝练,但余华坦言:还不都是认字少嘛。
05
转行的过程中,余华不是没有受过打击。
当时还是牙医的余华去别的医院进修。
同屋的医生知道他喜欢文学,就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他:
“我年轻时候也做过文学白日梦,你就不要胡思乱想了,我的昨天就是你的今天。”
余华当时就回答他:“我的明天不是你的今天。”
06
小镇牙医决定耐住寂寞,让屁股和椅子培养感情。
他白天拔牙,晚上写作。
写好之后就一家一家杂志社地寄稿子,从全国性的到地方的,从重要的到不重要的。
那个时候,只要把信封剪掉一个角,报社就会帮他付邮费,他毫无负担地任由自己的手稿到全国各地到处免费旅游。
余华说:“我的手稿去过的城市,比我后来三十年去过的还多。”
如果被退稿,杂志社就会把手稿一并退回来。
每逢邮递员往院子里“啪嗒”响亮地一扔,父亲就会说:又有退稿了。
而收稿的时候,只就会寄回一封轻飘飘的信。
频繁被退稿5年之后,余华发表了《十八岁出门远行》。
从此以后他不再需要到处投稿了,收到的都是杂志社的约稿信。
父亲问:“他们寄信是啥意思?”
余华说:“我出名了。”
07
5年拔完1万颗牙齿之后,余华也成功转了行。
他受《北京文学》邀请上北京改稿,回来之后,成了县里的风云人物。
——海盐历史上第一位去北京改稿的人。
一个月以后,他如愿以偿到文化馆去上班了。
上班第一天,余华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
他想试探一下这份工作到底有多爽。
结果他是第一个到的。
当时他心想:这个单位我可来对了。
08
余华以前非常羡慕苏童,北师大中文系毕业,有文凭。
后来北师大和鲁迅文学院联合办了一个作家班,给没有上过大学的作家、诗人,一个深造的机会,毕业之后直接发硕士文凭。
在那以后余华就不羡慕苏童了。
09
余华和莫言就是这个余华自嘲的“野鸡班”的同学,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同一个宿舍一起住了两年。
莫言写《酒国》,余华就写《在细雨中呼喊》。
有时候写累了,两个人往椅背上一靠,扭头的时候会从柜子中间的缝里看到对方。
余华说:“经常会互相看一眼,感觉很别扭。”
海与梦的尽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