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米利暗 编辑 | 闫如意
余华又上热搜了,这次可不是因为什么严肃文学。
而是人们发现,余华是个被写作耽误了的喜剧人。
在之前,只要提到余华,人们想到的一定是他写的《活着》。
这绝对是中国当代文学中,读者分布最广泛,最家喻户晓的作品之一。
余华用一个极其残酷又充满悲悯的故事,打动了几代中国人:
“败家子”福贵身边人一个接一个被余华写死,最后只剩下一个老头和一头老牛。
正是由于“极其擅长让人物死于非命”,余华早已名声在外。
很多人业内人士提起他,第一反应都是摇摇头:这个作家有点残忍。
早期的时候,他作品里血腥暴力司空见惯,当时甚至有人认为,余华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正是这个“残忍的”严肃文学作家,最近却被人发现,私底下竟然是个段子手。
“把悲伤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网友总结。
01
余华的“残忍”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那时余华的父母都在医院上班,他从小在医院对桶装的红色人类组织司空见惯。
余华最常见到父亲的样子,就是他穿着白大褂,身上全是血。
有时候余华和哥哥溜进手术室看父亲做手术,父亲就会冲他们大喊一声:
“滚出去!”
夏天热,在草席上睡觉也浑身出汗,余华就跑到太平间去睡午觉,那里十分凉快。
多年后他读到一首海涅的诗:“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他说,这就是我在太平间睡午觉的感觉。
02
小时候的余华致力于和父亲斗智斗勇,通俗地说就是很会耍赖。
犯错之后害怕父亲责罚,余华最有用的办法就是装病。
有一次他又惹事儿了,怕挨打,紧急躺在地上装肚子疼。
父亲按照阑尾炎判断症状,父亲摸到哪里,余华就喊哪里疼。
直到上了手术台,他才怯懦地说:“我现在不疼了,能下去吗?”
可惜,一切都太晚了。
一阵麻醉,余华失去了意识,等到醒来之后,他才知道阑尾已经没了。
“从此以后,我们家就没有阑尾了”——他是家里最小的,也是最后一个割阑尾的人。
但部分网友认为,这其实是个好兆头,毕竟,中国从此多了一个不“烂尾”的作家。
03
混到了18岁,余华高中毕业了。
那时候刚恢复高考,一切欣欣向荣,余华也参加了两次高考,全部失利。
后来被分配进了医院做牙医。
从有任何医学基础的余华,进医院第一天,观看了两次拔牙之后,就开始上手给人拔牙。
但余华十分痛恨这份工作,“人的口腔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
他的生活变成了枯燥的拔牙——抽烟——拔牙,年轻的余华陷入了恐慌,如果今后一辈子都干这份工作怎么办?
直到有一次,他透过牙科的窗户看见了在楼下马路上闲逛的文化馆的人
海与梦的尽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