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播放|05:19“煤气灯效应”:为什么亲密关系中的精神操控,越来越常见?
知心萌萌说
相关星图
心理学相关定律共13个词条
7.4万阅读
遗忘曲线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人体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循序渐进的直观描述,人们可以从遗忘曲线中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自我记忆能力。该曲线对人类记忆认知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1957年,心理学家A·卢琴斯根据实验首次提出。实验证明,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例如介绍一个人,前面先讲他的优点,接着“但是”,讲了许多缺点,那么后面的话对印象形成产生的效果就属于近因效应。当沟通者提出两个以上不同的论据(刺激物)时,认知者产生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1960年,心理学家J·怀斯纳的实验证明,这时取决于认知者的价值观念,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主体价值选择和评价。如果提出的论据不是当场依次提出,而是间隔了较长时间,那么近因效应发生的机遇则更大些。1964年,心理学家C·梅约和W·克劳克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认知结构简单的人,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容易出现首因效应。有关的学者还指出,认知者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起较大作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查看更多
发展历程主要内容理论背景社会事件TA说参考资料
发展历程1938年,话剧《煤气灯》(Gas Light)最早提出了煤气灯效应概念。20世纪初期(1940年/1944年),根据话剧剧本《煤气灯》(Gas Light)的改编版电影《煤气灯下》(Gaslight)上映,煤气灯效应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2007年,心理学家罗宾·斯特恩(Robin Stern)结合自己从事临床心理学多年的经验编著了《煤气灯效应:远离情感暴力和操纵狂》(The Gaslight Effect: How to Spot and Survive the Hidden Manipulation Others Use to Control Your Life)一书[2]。该书出版之后,煤气灯效应被广泛地运用于心理学(尤其是临床心理学)学科领域。后不断延伸扩展到哲学、政治学(政治评论)等学科领域。
百宝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