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灯效应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共同打造的一种关系,往往涉及一个或一组加害者,以及第二个人(受害者)。煤气灯效应总是通过两个人实现:其中一方是煤气灯操纵者,播种困惑和怀疑;另一方是被操纵者,为了能让这段关系继续,不惜怀疑自己的认知。煤气灯效应的产生和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并且是秘密进行的,因此所产生的情感虐待不会被公开滥用。煤气灯效应取决于“首先说服受害者的想法是被歪曲的,其次说服受害者接受加害者的想法是正确的和真实的”。煤气灯效应在受害者中引起认知失调或认知偏差,通常是充满情感的认知失调,并使受害者对自己的思维,感知和现实测试提出质疑,从而容易引起他们的自尊心低落和令人不安的想法和影响。并可能促进混乱,焦虑,抑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精神病的发展。当受害者对自己的心理能力失去信心并发展出一种习得性的无助感之后,他们就更容易受到加害者的控制。受害者往往是权力和地位较低的人。加害者或受害者的角色可以在给定的关系中摇摆,并且通常每个参与者都确信自己是受害者。当一群人充当加害者时,煤气灯效应会通过该小组成员的“微小的,通常是看不见的行动,通过积累和加强力量而对其造成损害”。个人和团体已将煤气灯效应用于“对其他个人和团体的心理功能进行人际和社会控制 ”。
煤气灯效应概念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维克多·卡莱夫和爱德华·温斯赫尔认为煤气灯效应煤气灯效应可能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高度结构化的配置,其中包含了许多精神因素的贡献”。主要涉及转移,即从施害人到受害人的心理内容(情感,知觉,冲动,抵抗,幻想,妄想,冲突等)的投射和注入。[3]精神病医生西奥多·多帕特将受害者的无意识心理内容的这种“转移”描述为投射性认同。受害者未意识到自己正受到煤气灯效应的影响时,投射性认同最有效。若受害者自身也认同“转移”的内容(所投射的内容),则它将具有破坏性。但是,当受害人变得能够不相信且不认同投射性认同产生的负面内投时,这些影响就会被抵消。[4
煤气灯效应,又称煤气灯探戈、煤气灯操纵,是指对受害者施加的情感虐待和操控,让受害者逐渐丧失自尊,产生自我怀疑,无法逃脱。煤气灯效应描述的是一种心理操控手段,受害者深受施害者操控,以至于怀疑自己的记忆、感知或理智。[1][2]煤气灯效应概念最早起源于1938年的话剧《煤气灯》,被首次关注是来自于20世纪初期的根据话剧剧本的改编版电影《煤气灯下》。2007年,心理学家罗宾·斯特恩(Robin Stern)结合20年的临床经验出版了《煤气灯效应:远离情感暴力和操纵狂》[2]。该书出版之后,煤气灯效应被广泛地运用于心理学(尤其是临床心理学)学科领域。后不断延伸扩展到哲学、政治学(政治评论)等学科领域。中文名煤气灯效应外文名GaslightingGaslight effect所属学科心理学别名煤气灯探戈、煤气灯操纵相关视频更多
9.8万播放|00:43一分钟了解煤气灯效应
秒懂百科
2.1万播放|05:20你知道很多人已经暗暗的被“煤气灯操纵”吗?三点让你逃出这个坑
背起行囊路在远方
6.5万播放|03:37识别“煤气灯效应”,把自己从负面暗示中解救出来
墨姐有话说
1.1万播放|02:05什么是煤气灯效应,不要被别人操纵,要自信,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
石姐说事儿
8220播放|25:57为什么有些人会被他人“情绪操控”?
李喵喵
百宝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