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的最后一个关键性因素——巧克力,出现的时间就更晚了。1868年,一家巧克力厂家的产品过剩,为了推广产品,他们把巧克力做成爱心的形状,这家公司就是著名的巧克力生产商吉百利(Cadbury)。没想到此举顿时成为了风气,于是情人节送爱心巧克力也就成为情人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如今,情人节礼物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了,送什么贵重礼物的都有,甚至还有直接送钱的,但是巧克力依然是情人节雷打不动的标配。

情人节巧克力
情人节在我国就完全是个新现象了,伴随着鸦片战争以来的欧风美雨,情人节才开始走入千家万户,并且一开始就集中在沿海尤其是诸如上海,香港这样受到外界影响比较大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再度进入我们的国门。1989年的《民俗研究》上有一篇文章开始介绍“圣瓦伦丁节”,当时中国人对这个节日还知道的不多,但是到了1992年就开始出现中国人过情人节的报道了。1995年的《新民晚报》上,有一篇关于情人节的报道:《美国人过瓦伦丁节》,只是大略介绍了这个节日的习俗,甚至还不叫情人节这个名称。然而仅仅过了三年,情人节的影响力就大大提升,情人节的日期常常和我们的传统节日元宵节重合,但是却有百分六十八的人表示更愿意过情人节,商业文化的渗透力之强可见一斑。
文史君说
本质上来说,情人节是现代商业文明的产物。圣瓦伦丁本人,无论是他的事迹还是死后的象征意义都和爱情没什么关系。乔叟和其他诗人将圣瓦伦丁和爱情联系到了一起,但是这只是个偶然,对于诗人们来说他们也只是在诗歌当中使用这种联系而已,并没有任何在这一天庆祝的打算。真正发现了情人节的潜力的首先是贺卡商人,随后是巧克力商人的推波助澜。到如今,则是各种商业力量无孔不入的宣传。不过,把一个不太出名的宗教节日变成一个浪漫的节日,也算是商业文明给人类的一个礼物吧。
参考资料:
季卫华《情人节起源的三个传说》,北方牧业2004
邱昱《全球化语境下中西节日文化传播的比较研究》安徽大学,2015年
琚利芬《洋节在上海发展转型的民俗学思考》,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在网上搜的哦!,明天情人节啦,情侣们要有点表示哦。
终极一家之再次相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