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收入如下:米约1987万石、麦子约896万石、丝约3600斤、绵约265万斤、绢约17.8万匹、布约115万匹、棉花约13万斤、草料约3894万包、盐课约205万引、茶课约8.9万斤、屯田收入的粮食约293万石、水银229斤、朱砂46斤。
货币收入如下:金银约52380两、户口钞约8843万贯、杂课钞约7393万贯。
其他收入:全年减免受灾地区税粮共计874万石,草料784万束。杂课收到用粮食抵用的税费1472石,盐课收到用粮食抵用的税费5787石,用布料抵用的税费21795匹。
朱佑樘时期朝廷收入结构,从这个收入来看,我们能发现朱佑樘收入的一些特点。首先,明朝的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地区。朝廷的粮食中有2/3以上是“米”,而北方的小麦只有不到1/3的比重。其次,朱佑樘时期主要的流通货币并不是金银,而是“钞”。所以朱佑樘时期一年的金银收入只有几万两而已。而“钞”的收入却累计达到了16235万贯。“钞”是朱元璋时期发行的一种纸币。这种纸币发行后在明朝一直使用。面额有一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等。“钞”发行之初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因为朝廷只发行不回收的原因,加上明朝发行纸币没有“准备金”的概念,导致纸币超发,贬值严重。
朱佑樘时期,用纸钞和铜钱共同作为流通货币。但铜钱的数量还是很少。以弘治初年为例,在《明史.志第五十七》中记载,当时京城九门的税收中“钞”和“钱”的比例就非常悬殊。“京城九门之税,弘治初岁入钞六十六万余贯,钱二百八十八万余文”。铜钱每1000文为一贯,二百八十八万文铜钱是2880贯。也就是说弘治初年每60多万贯“钞”中,只有不足3000贯的铜钱。
朱佑樘时期的银两有多少?
明孝宗时期“钞”和白银的兑换比例是多少呢?
在《大明会典卷之三十五》中记载,弘治六年时“每钞一贯折银三厘。每钱七文折银一分”。在《明实录.孝宗实录》也记载,弘治三年时“每钱七文折银一分,钞一贯折银三厘,下户部议”。这大概就是明孝宗时期,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七个铜钱换一分银子,一贯钞换三厘银子。1两银子=10钱=100分=1000厘。也就是说弘治初期一两银子可以换大约333贯钞,700文铜钱。在《明实录.孝宗实录》中也有一段记载,证明了明孝宗时期“钞”和白银换算的比例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明孝宗初期给军人发放冬衣时为了结算方便,“每钞十贯给银三分从之”。也就是说,每十贯“钞”可以换三分银子。一两银子可以换大约333贯钞。按照这个比例,明孝宗弘治九年朝廷收入中的16236万贯“钞”,折算成白银大概是50万两左右。加上收入的5万两左右的白银。明孝宗弘治九年朝廷货币收入折合在一起,只有大约55万两白银。货币收入就这么多,那么实物收入折合成银两有多少呢?弘治九年朝廷收入米约1987万石、麦子约896万石、屯田产出293万石粮食。共计3176万石。在《明实录》中记载,弘治四年朝廷运送到灾区的特价粮大概是1两/石的价格。按着这个价格估算,弘治九年粮食收入折合银两大概是3176万两左右。但明朝时期物价不太稳定,同样是在弘治年间,粮食价格也出现过7钱/石的价格。这里为了方便计算,姑且按照弘治四年1两/石的价格来估算。
大明:我竟然是大明武宗正德皇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