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别名少康)、杼(别名予、宁、伫、宇、相曼、舆、季杼)、槐(别名芬、方、祖武、芬发)、芒(别名荒、和)、泄(别名洩)、不降(别名降、江成)、扃(别名乔、扁、高阳)、廑(别名胤甲、广、顼、董江、廛、𦙍甲)、孔甲、皋(别名昊、孔皋、简昊)、发(别名敬、敬发、发惠)、履癸(别名桀、癸)
(注:以上君王皆为“夏后氏”。其中“履癸”就是众所周知的“夏桀”。这些夏朝君主的姓名均在〈竹书纪年〉中有所体现。)
我总是忆及一些文字典籍,《汲冢纪年》是我最经常回忆的一本书。
本书共十三篇,记述了八十九位帝王,共一千八百四十七年的历史。
它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以君主纪年为纲目,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的方式纪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的方式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
但是本书有一个很离奇的谜团,那就是本书的开始记载的年份。一说本书的记载开始于夏朝,另一说,本书的开始始于黄帝。那么,本书记载的开端到底开始于何时呢?
不过,这似乎不再重要。只是……
《竹书纪年》(注:也就是〈汲冢纪年〉)不以儒家的“仁义道德”为指导思想,大量记载古代“放杀”的历史,比如书中记载了启杀益、太甲杀伊尹等事件。
此外,书中很多事件的记载也和其他史书的记载颇有出入。比如书中记述,自周受命直到周穆王时应该是100年,而并不是周穆王100岁等。《竹书纪年》一书,以记载王室争权夺利的斗争为核心。
《竹书纪年》因其写作的思想和所记内容与正统的儒家思想大相径庭,受到后世儒家贬斥,该书的学术地位日渐下降,甚至被称为“荒诞”之书。
清代至民国辑佚的《古本竹书纪年》始自夏朝,并无“五帝纪”这一部分内容。此外还有零星文字,如“舜放尧于平阳”之类被其他书籍引用而流传下来,一些辑佚者认为是引用者误将《汲冢琐语》的内容当做了《汲冢竹书》的内容,故未收;但也有辑佚者将之附录于书中。
《今本竹书纪年》则有“五帝纪”,记录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之事。永瑢、纪昀两人曾经指出,这部分内容主要抄自《宋书·符瑞志》。
——又所注惟五帝三王最详,他皆寥寥。而五帝三王皆全钞《宋书‧符瑞志》语。约不应旣著於史,又不易一字,移而为此本之注。然则此注亦依托耳。自明以来,流传已久,姑录之以备一说。其伪则终不可掩也。
(注:纪昀所写。)
夏纪所载,与《史记》只是记载“太康失国”不同,还记录了羿的事情。让羿代太康,成为夏王朝统治者的这些旧事得以重见天日。
殷纪颠覆了《史记》记载的历史第一位贤相伊尹的形象。伊尹流放太甲而称王,结果被太甲潜逃回来杀害。
幼主被大臣流放欺压,似乎更符合历史的真相。
周纪最与《史记》不同的就是共和行政的记载。按照《史记》等正史所载,共和行政就是周厉王被国人赶走之后,周公、召公二相共同执政。而周纪则说是共伯和行天子之政,即共国的伯,名和者,摄行君位。这似乎更合乎“共和行政”的说法。
另外,还有完整的穆天子史事,以及记载了周幽王死后,两王并立的史事。
周平王东迁之后,《竹书纪年》以晋国纪年,而作晋纪。晋纪记载了晋文侯杀周携王的旧事,详细记录了曲沃代翼的过程。研究晋国历史,《竹书纪年·晋纪》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魏纪自惠成王起,称“梁惠成王”,这与其他典籍记载的魏国又称梁国相符,有利于读古书,如《孟子》时,弄清楚究竟怎么又有个梁惠王之类的疑问。更好地保存了历史的原貌,对于研究魏国历史更为便利。
哇伊拉之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