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两三天侦办一个案子,还是人命案,哪有这么快。即便是前世科技发达的年代,正常的案件侦办,也没这么快,如今涉及张承业的侄子,刑部自然要谨慎处理。
“朕倒没有责怪的意思,虽说张琛是枢密使的侄子,但若他真的是命案主犯,肯定不能轻饶;若其并不是主犯,也不能屈打成招。”李柷提醒道,“对了,刚才司空爱卿说刑部日常大小事务都由侍郎赵爱卿处理。赵爱卿,那这案子是谁在督办?”
“回陛下,是臣亲自督办。”赵观文起身出列回道。
“此案件如今是什么情况?”李柷好奇道。
“回陛下,此事起因太原市署丞张琛跟死者有旧怨,案发当日便借着惩处死者涉及私自宰杀耕牛的理由,想把死者带到太原市署问罪。但死者拔刀反抗,并伤了一名差吏,在后面的冲突中,一名差吏意外杀死了死者,张琛并未直接动手杀人。”赵观文解释道。
“赵侍郎,如此看来,应该判决,为何刑部办事推脱?”得理不饶人的王御史继续怼道。
御史和谏议大夫本就是怼人的,甚至后者还经常怼皇帝。
“王御史,此案表面虽说如此,但在侦办中,本官发现一些疑点,还需查验证实。正如陛下所言,若是张琛有罪,本官定不会偏袒;但若是另有原因,本官也不能冤枉他人。”赵观文有根有据地反驳道。
“疑点?赵侍郎所说的疑点,不会是故意捏造的吧。”旁边吏部侍郎任圜没能沉住气。
“任侍郎,你是吏部侍郎,案件侦办和审理是刑部和大理寺的事情,若是有人觉得案子有问题,可以让御史台介入。任侍郎此时出来提及此事,倒是让本官有些怀疑阁下的用心。”赵观文又开启了他那怼天怼地的本领了。
或许有人不知道赵观文这个状元怎么来的,并不是考出来的,而是告出来的。大唐乾宁二年(895年)应进士科时,由于考官舞弊,录取张贻宪等25人,赵观文名列第八。落第举子对此不满,认为这次科举考试考官涉嫌舞弊,不少人联名上书皇帝,揭露考官崔凝向会稽人张贻宪泄露了考题,使才能平平的张贻宪成了状元,赵观文就是上书人之一。
唐昭宗李晔了解了传言,便下诏于武德殿重试,亲自拟定《曲直不相入赋》等四个题目,限定时间让参加复试的进士交纳试卷。诏令下达后,24名进士到场复试。
结果,张贻宪等五人因所作诗赋不符题目,语句质量不高,而未被取中,但允许来年再试;崔砺等四人因诗赋太差,也不合格式,在淘汰的同时还被取消以后参加科考的的资格,科考之路就此断送。而赵观文等15人成绩优等,第二次放榜时进士及第。
其中,唐昭宗李晔对赵观文的答卷尤为青睐,称他“才藻优瞻,义理昭然,深穷体物之理,曲尽缘情之妙。所试诗赋,辞艺精通,皆合本意”,遂钦定为第一。
因此,赵观文就成了乾宁二年的状元,也是历史上广西第一个状元。
之后来后因为言辞锋利,得罪了权宦刘季述,被迫辞职。其实他开始也对张承业没什么好感,认为这位也是权宦,但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张承业跟田令孜、刘季述等权宦并不相同。所以他开始并不想得罪张承业,不然早就怼上去了。
他不怼张承业,但对于故意找茬的任圜和王御史,他却是不惧。
看到赵观文的表现,李柷倒是很满意,好久没在朝廷上看到这种怼天怼地怼一切的人了,在刑部干侍郎有些屈才了,可以去当御史大夫,专门怼人去。
“本官只是就事论事,赵侍郎此话倒显得有些心虚了。”任圜不客气地反驳道。
“好了。”李柷制止了众人的争论,看着矛头直指司空图的李存勖一党,他知道这事只是借口,“此事既然牵涉枢密使,其他人担心刑部不能秉公处理,那就由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司共同参与此案的侦办、审理事宜。
枢密使以及其他相关人等不能横加干涉。”
“老奴领旨。”张承业问心无愧地回道。
大唐第一暴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