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超小超大

桐城派 下 (5-1)

姚鼐

姚鼐(1732年—1815年),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清史稿·姚鼐传》说:“鼐工古文……所为文高洁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于道穗,而控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姚鼐的文学主张的核心是“义理、考证、文章”兼长相济说,理由是唯此才能根除作者的“寡闻浅识”,过分地强调“言义理”、讲考证,从而使文学创作达到“文之至美”的境地。他进而从古文创作诸要素的客观要求出发,提出为文的“八字诀”:“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又从“文之至美”出发,从美学的角度,阐明了“阳刚、柔美”的风格论。可见姚鼐的文学理论,有相当完整的体系性和周密的理论性。他在直接继承与发展戴名世、方苞、刘大櫆的桐城派文论的同时,对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和文学创作的经验进行了前无古人的总结,故“其论文比方氏更精密,所以桐城文派至姚氏而始定。”

姚鼐的门人以梅曾亮(1786年—1856年)、管同(1780年—1831年)、方东树(1772年—1851年)、姚莹(1785年—1853年)为著名,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说:“四人者为高等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

梅曾亮

梅曾亮,字伯言,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在姚门四大弟子中,梅曾亮是最短于考证和少谈义理而自认为“稍知者独文字耳”(《答吴子叙书》)。在《赠汪写园序》中,就强调“宁自居于文人之畸而不欲以功名之庸庸者自处”,“决其一而专处之”。在强调文学独立性的基础上,他指出了文学的特性在于“合乎古而乐乎心”(《复邹松友书》)。所谓“乐乎心”,就是指文章能使人产生一种快乐愉悦的情趣。所谓“合乎古”,其实质就是“能得其真”(《朱尚斋诗集序》)。他在《杂说》《黄香铁诗序》《太乙舟山房文集序》《吴笏庵诗集序》等文中反复强调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就在于“得其真”;而“得其真”的关键在于“肖乎我”,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方东树

方东树,字植之,安徽桐城人,有《仪卫轩文集》《昭昧詹言》等,他是桐城派的忠实继承者。在道统方面他极力宣传程朱理学,著《汉学商兑》以反对汉学,声称“余平生读书,惟于朱子之言为独契,觉其与孔、孟无二,故见人著书凡与朱子抵触者辄恚恨。”(《汉学商兑》三序)因此,他在论文时标榜程朱,鼓吹义理比他的先辈方苞、姚鼐等走得更远。这与他的前辈相比,乃至在整个桐城派中显得特别突出。方东树以卫道者著称,他的论文最大特点就是打着程朱理学的招牌,强化了桐城文派的“有物”说。

姚莹

姚莹,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和,晚号幸翁,安徽桐城人,姚鼐的侄孙。他较早就注意时务与世界大势,收购外国书籍。任台湾道时,值鸦片战争起,积极防御,击败英国侵略者,反而被诬贬官四川。曾奉命入藏处理两呼图克图之间的争端。在贬谪期间,仍努力寻求抵抗外国侵略之策,著文纵论时事,指陈得失,对英、法、俄等国情况,对印度、尼泊尔入藏交通要道以及喇嘛、天主教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所著《康輶纪行》着重考察西藏地区,警惕英国侵藏野心,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咸丰初年,与林则徐一起起用,参加镇压太平天国的活动,病死于军中。著有《中复堂集》。

姚莹曾得姚鼐嫡传,但丰富的经历、学历与爱国思想,使他的文学理论较桐城传统较大的发展。其一是注重“经济”,也即是经世致用之学。他曾补充修正姚鼐的“义理”、“考证”、“文章”为学问三要素之说,《与吴岳卿书》提出读书作文的“要端有四:曰义理也,经济也,文章也,多闻也”。与姚鼐说比照,除了将“考证”易为更切实际的“多闻”外,更补入了“经济”为第二要端。

曾国藩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常安日记 连载中
常安日记
燕十一
一只妖,在人间,遇见诸葛亮
0.7万字7个月前
游历万国 连载中
游历万国
夜空间里
为了工作在宇宙中寻找着可开发的行星和能源中的冒险故事。
0.6万字7个月前
小巷预警 连载中
小巷预警
花箐.丽兰妙生
回到小巷,当年凶手是谁?他怎么老要干掉我?
0.0万字7个月前
时间道 连载中
时间道
不想更新的壮哥
我不想说
1.1万字7个月前
大秦的女先生 连载中
大秦的女先生
吃货言言
4.0万字7个月前
三个世纪 连载中
三个世纪
欢欢邃邃
0.1万字7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