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二年与父亲一同去赶考这一考就先后考了六次,光有数字并不会觉得太惊讶,让我们作一个对比当时还有一位"名人”洪秀全,就是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的那位,这人比曾国藩小三岁还算是同龄人,都出自于普遍农民家庭,全家人也是全力以赴供他读书,要走科举之路,但抗击打能力远不如曾国落,他考秀才三次落榜之后,就受到了严重刺激晕倒在榜前,做了那个著名的开天大梦,梦到了"上帝"第四次科考失利就彻底放弃了科举,转而创立"拜上帝教"走上了与曾国藩完全不同的另一条人生道路。
真正出现了"同途殊归"这么看来有这样心态的人直致今日也能有一帆做为。心态是一个人生活中的重中之重一个人的心态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社会,曾国藩家中世代农民没有一个读书人但他的祖父曾玉萍却一定要让他的后代成为一个读书人,中国人修家谱最重官道,但曾家往前一直翻到宋朝进一个秀才都没有,到曾玉萍这一代曾家还算是乡中农业大户,中产价级,有这个能力供人读书,所以就让曾国藩的父曾麟书科举读书但他家却实不是读书的料,考了十六次已经年过四十头发都花白了也不过是个童生,连一个秀才都不是,每年分试都会公布这让大家都认识了这对父子。
起初大家只知道父亲曾麟书的科举之路不顺利,但在他第十六次科举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的父亲中了成为了秀才,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家欢喜一家愁曾国藩却没有高中,不仅没有考上而且他的章还被严重批评为"文理不通"被学台“悬牌批责”这在当时如同当街示众十分羞耻,这又让十里八村认识到了继父亲考十六次之后又出来个小的比他父亲还厉害,当然在不久的将来就不会这样说了,那些如今嘲笑他的人之后会对他十分谄媚。
“不凡之子必异其生,不凡之人必生奇相”这一次也让曾国藩第一次醒悟,也学会了反思,历史的转折点就此展开,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发现他以一直以来他都不过是按祖父教学的那样死记硬背背不会这一页不许烦下一页,这点好处是让他的基础打的十分扎实,但理解不通只能死记而不懂得举一反三的变通,发现这个问题所在他闭门不出除了他父亲的庆祝宴席他就足不出户一门心思钻研学术,这就是我们不同人与他差距,也是我们现代人需要学习的一种状态,知其不足立刻改正,知其然不行还得要知其所以然。
了解事情的根本而不是只屈居于表面去观察,刨根问底种求知与反思让他进步飞快在他第七次试考科举成功从童生升为秀才从此开始了他进步飞速的科举之路,此时他才二十岁出头比他父亲早中二十年,这两个人的性质完全不同,他可以继续科举考功名考举人中进士这只是他的开始。
晚清第一名臣的风云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