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即建文帝。
按遗嘱,诸藩王不得回京吊祭。但对朱棣来说,他现在是朱元璋最年长的儿子,功业也大过任何藩王,在立太子一事上,就让他感觉不公平了,现在还不让回京送葬,无不怀疑是朝中有人“矫诏”行事。
他率三千士兵回京,行至南京浦口时,见江口已被重兵设防,要他脱军装放兵器,一人进京奔丧。
独闇随他一起,两人骑在马背上,隔江观望。
“燕王,回北平吧。”
“可是……”
“皇上违背祖训都不让你们进京吊祭,还重兵设防江口,无不是有大作为。”
祖训是朱元璋立的,特殊期间,带一部分士兵赴京是被容许的,算不上冒犯朝廷,只不过这时候的朱允炆是遵循了遗嘱。
“朱允炆!”朱棣气哼,手中马绳不自主拽紧。
在朱棣看来,朱允炆就是个乳臭未干的后辈晚生,宫中成长,娇生惯养。他本就对错失了皇位不甘心,没想国丧期间朱允炆还如此小肚鸡肠,不由更气。
“回北平!”朱棣怒吼,怀着无奈气愤又遗憾的心情返回。
朱允炆这边,新皇登基,正准备大展宏图。
在明朝的皇帝中,朱允炆并不算坏皇帝。他生于皇宫,自幼与诗书为伴,身边大多是文墨之士,所接受的都是儒家以仁义治国的那一套学说。
以老师方孝孺为首,总的倾向是实行“宽仁”政治,重用文臣,优容知识分子。
朱元璋是以“严猛”治国,士大夫整日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过日子,在霜锋雪剑之后,朱允炆时期无异于阳春熙日。朱允炆一上任就和方孝孺推行的“建文新政”,除少数不合时宜难行之外,大多数颇得民心。
在《大明律》的基础上,朱允炆还做了修改。他减轻刑罚,对罪证不足或可以原谅的囚犯,予以赦免。这之中就包括朱元璋做的胡惟庸案、蓝玉案中很多受冤的人。
在经济上,朱允炆采用宽大政策,下令“蠲[juān]捕租”,减免农民拖欠的租税。老百姓因灾变卖子女为奴者,也命地方官为他们赎身。开发荒田,重视农耕。朱元璋年间浙苏一带的税赋尤其重,他也计划减轻。
朱允炆在作风上也远不像朱元璋那样独裁,他虚心纳谏,还派大臣巡视天下,了解民间疾苦。
但是以上所有一切,都是朱允炆和方孝孺师生二人规划的治国蓝图,在逐个准备和实行中,短时间内没有明显效果。
“建文新政”无可挑剔,但是在军事上,朱允炆却犯了致命错误。
就算朱元璋没留遗言,朱允炆也会削藩。自古封藩的王朝都没什么好下场,何况现在各地藩王势力大涨,对他这一个后生晚辈都心怀不甘,镇守各个边境对南京中央虎视眈眈,所以削藩是必然。
“削藩”的意思是废削王爵,剥夺兵权,将藩王贬为庶人,或被软禁。当然这一切动作,都要“削之有名”。
在朝中,大臣们对削藩的意见大致分为三种:严厉削藩派、曲线削藩派、睦亲派(即和藩王和平共处)。
朱允炆肯定会践行第一种:严厉削藩。
严厉削藩派以大臣齐泰和黄子澄为首,齐泰是兵部尚书,黄子澄是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二人同参国事,对朱允炆尽心辅佐,备受信任。
一日,三人密议。
齐泰道:“燕王最强,威胁最大,把最强的削了,其它的也就好办了。”
黄子澄持不同意见:“不能这样。我们虽是严厉削藩,但也要削之有名。燕王暂时还没什么大的把柄,不好对付,应该先从有很多不法行为的云南周王开始。”
恰巧,不久后周王就因自己王府内部的继承之事,被亲儿子告发谋逆。这太及时了,朱允炆立马削之有名,派兵逮捕周王,以谋逆罪先流放,再禁锢在京。
就这样,在削藩这个策略上,朱允炆顺其自然地用了先削弱者再削强者,给了朱棣准备自保,和羽翼高举的机会。
黑袍妖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