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zhuān xū),姬姓,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颛顼不是远古时代具体的人物名称,而是部落首领名称。
颛顼辅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阳(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故号高阳氏。少昊死后,打败争夺帝位的共工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号“高阳氏”。始都穷桑,后迁都商丘。颛顼去世后,由黄帝曾孙帝喾继位。在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
人物生平
出世
苗蛮族群集团,史称“三苗”,而据多种史料分析,大约由女娲、盘古、颛顼、驩兜、祝融等族群组成。此外,据《左传》文公十八年(公元前609年)记载,颛顼由“仓舒、隤敳、梼戭、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8个族群组成。据《史记》记载,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据《水经注》记载,黄帝次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以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若水做诸侯(此德劣被降为诸侯乃郦道元一家之言,且黄帝嫡长子乃玄嚣)。昌意被封到若水后,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颛顼。《大戴礼 帝系》和《帝王世纪》均记载,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颛顼。《山海经 海内经》对此记载亦然,并指出颛顼乃昌意次子,为韩流之弟。
为帝
颛顼生于若水,因辅佐少昊有功,封于高阳。[8]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5],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6],号“高阳氏”。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始都穷桑,又迁都于商丘。五德始终说成型于战国时代,所谓“所居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因此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又称“玄帝”,很明显属于后人根据部分史前历史按照当时时代的需求进行表述。颛顼以帝丘为都城,以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句龙为土正。他即位后,严格遵循轩辕黄帝的政策行事,使社会安定太平。
制历法
汉初的历法基本上是沿用秦以来的颛顼历。颛顼历是一种古四分历,以3651/4日为回归年长度,29 499/950日为朔望月长度,十九年七闰。汉武帝时,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受命议造汉历;最后,在18种改历方案中选定了邓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历,称太初历。太初历以365 385/1539日为回归年长度,29 43/81日为朔望月长度。西汉末年,刘歆修订太初历而更名为三统历。
战国时期各自称王,历法也各不相同,齐鲁尊周,以子月为岁首,三晋与楚,以寅月为岁首,秦历托名“颛顼”。《颛顼历》完成于秦献公十九年(前366年)。该历以夏正十月为岁首,闰置于九月之后,以该年正月初一日刚好立春为节气的计算起点。《颛顼历》有两大特点: 一是其时秦政权尚僻处于雍州,不与诸侯各国交往。所以它实行的历法,直到秦统一天下后才推行全国。但又汉行秦历,才使《颛顼历》一跃而奉为历法“正统”。二其时古四分历理论已非常成熟,所谓《颛顼历》,只不过是月建有差,历策却仍是一个师傅下山的“畴人” 用古四分历方法拟订的。由于前367年夏历十一月初一日干支为乙卯(年干支也是乙卯!),是用古四分历推步而出,而《颛顼历》历家又称之为“乙卯元”可知,《颛顼历》不过是“古四分历”或迳是《殷历》的一支而已。关于此两历关系中的“正统”问题,实在是要与历史的看法来个“否定之否定”。
华夏历史与神话记录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