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登门槛效应
人们更乐于接受较小,和较容易完成的目标
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就好像逐级上台阶一般,这样能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实验中提出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告示,愿意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
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人们一旦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小部分以后,便会产生自己是关心社会福利者的知觉、自我概念或态度。这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内部压力,就会使他继续下去。
7
标签效应
给一个人贴标签,会对他起到定性导向作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兵力不足而兵源又有限的情况下,决定组织一批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作战。由于囚犯纪律散漫,目无纪律,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心理建设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
心理学家要求囚犯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而信的内容则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大体无非是告诉他们的亲人,自己在前线如何听从指挥、勇敢无畏并建立了赫赫战功。而这样坚持了半年后,囚犯们也竟变得如同正规军一般服从指挥,英勇战斗。
当一个人被贴上一种标签时,无形中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名为「标签效应」。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效应,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作用。无论标签的内容是好是坏,都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有强烈的影响作用。所以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演示的方向发展。
8
肥皂水效应
伴随着赞美的批评,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约翰 • 卡尔文 • 柯立芝于1923年成为美国总统。他有一位女秘书,虽然外貌出众,工作中却常常因为粗心而犯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大加赞扬她的穿着和容貌。这样的话出自总统的口,令秘书不由受宠若惊。
柯立芝接着说:「但请不要骄傲,我相信你同样能把工作处理得与你的容貌一样漂亮。」果然从那天之后,女秘书在工作中变得很少再出错。而柯立芝的灵感来源则是刮胡子之前涂的肥皂水,而正是因为肥皂水的作用,刮起胡子来才不觉得痛了。
这就是肥皂水效应,将批评夹在赞美中,从而减少批评的负面效应,使被批评者愉快地接受对自己的批评。生活中运用这种效应,即快速达到了目的,又照顾到被批评者的面子,还会收获更好的人缘。
9
狄德罗效应
不要被不需要的东西所胁迫
狄德罗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有卓越贡献,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思想巨人。有一天,一位朋友送给狄德罗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酒红色长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并马上丢弃了旧的长袍。
然而烦恼也随之而来,他开始觉得自己的办公桌和漂亮的新长袍不匹配,于是他换了新的办公桌。又觉得墙上的挂毯与新办公桌不配套,又买了新的挂毯。随即他又更换了诸如椅子、雕像、书架、闹钟等物件。
文案段子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