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原作者已经不可考,一首押灰韵的乐府诗《行者歌》这样写:
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阙望崔嵬。清风细雨杂香来,土上出金火照台。
这里写的是暗有所指,其实称作童谣也是可以的,而童谣在古代的作用不可估量,但咱们题眼不在这里,所以只说槐。这是我国原有树种吗?在古代有着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在古代的种植是什么样的呢?
槐为啥叫鬼树?在古代有什么象征意义?一口气搞懂槐树的前世今生
一、关于起源
槐树还有个名字叫“国槐”,意思其实很明确,这是原产于我国古代的一种植物。在古代的一些古籍文献中多有记载,上面成书于周朝的《太公金匮》是一例,此外我们还能找到诸多记载。
比如齐国政治家晏子编撰的《晏子春秋》里这样说:
齐景公有所爱槐,使人守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醉而伤槐者,且加刑焉。
这里写齐景公这个喜爱槐树劲就别提了,伤了槐树得死,犯了槐树得入刑,这在现在看来不免荒唐。《晏子春秋》曾经一度被称为是伪作,长期被人们冷落,但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证明此书是真的,这才逐渐受人重视。此书在秦始皇焚烧禁书之列,但经过了汉朝刘向的重新编录。
此外,《左传·宣公·宣公二年》里记载了一个叫“锄麑”的人生出的典故,故事是这样的: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啥意思呢?说赵盾老是进谏,晋灵公心里烦他,于是就派了个叫锄麑的刺客去杀他。这人很早就到了赵盾家,发现赵盾穿得整整齐齐的在等着上朝,这人非常羞愧,说这人在家也不忘恭敬,我怎么能杀?杀了对不起百姓,不杀对不起国君,我还是自杀好了。这人直接脑袋撞槐树上自杀了。
我们看这个故事时,主角当然不是槐树,后世把那些讲义气有气节的刺客都叫做锄麑,成为了一个代称。但是我们在这里是可以发现信息的,那就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槐树已经很普遍,人们的庭院中就有这种树种植。
而《晏子春秋》和《左传》均是春秋战国时期成书,说明在那个时候已经被广泛种植,再向上追,早在周朝开国时,姜子牙就写过槐树。所以,这是我国原生树木,生于何时已经无法考证,但从周朝开始就已经入记载。
二、关于象征意义
槐树在古代时意义非凡,在庙堂之上,槐是古代三公宰辅之位的象征,而且每个名字都不相同,但必定要带槐字。比如“槐鼎”代表三公或者三公之位,也就是那些执政大臣。“槐卿”指那些三公九卿。此外还有不少,比如“槐兖”、“槐宸”、“槐掖”等等。
欲望之都S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