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和经验千差万别。例如,我的手指在砂纸上滑过,闻到了臭鼬的气味,感觉手指一阵剧痛,似乎看到了亮紫色,变得非常生气。在每一个案例中,我都是一个具有非常独特的主观特征的心理状态的主体。对我来说,经历每一种状态都有某种什么样的体验(something it is like),都有某种现象学特征(phenomenology)。哲学家经常使用术语‘感受质’(qualia)(单数“感受质”(quale))来指称我们心理生活中内省可达及的、现象的方面。从这个术语的广义上来说,很难否认存在感受质。分歧主要集中在哪些心理状态具有感受质,感受质是否是承载者(bearers)的内在性质(intrinsic qualities),以及感受质如何与大脑内外的物质世界联系起来。感受质的地位在哲学中受到热烈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对于正确理解意识的本质至关重要。感受质处于身心问题的核心位置。
下面的条目分为十个部分。第一部分区分了‘感受质’一词的各种用法。第二部分探讨了哪些心理状态具有感受质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了一些用以支持感受质是不可还原的和非物理的观点的主要论证。剩下的部分集中在功能主义和感受质,解释鸿沟,感受质和内省,感受质的表征理论,感受质作为内在的、非表征的属性,感受质的关系理论,最后是感受质和简单心灵的问题。
1. 术语‘感受质’的用法
2. 哪些心理状态拥有感受质?
3. 感受质是不可还原的,非物理事体吗?
4. 功能主义与感受质
5. 感受质和解释鸿沟
6. 感受质与内省
7. 感受质的表征主义理论
8. 感受质作为内在的、非表征的属性
9. 感受质的关系理论
10. 关于感受质的错觉主义
11. 关于感受质的罗素一元论
12. 哪些生物经历了带有感受质的状态?
参考文献
术语‘感受质’的用法
(1)作为现象特征的感受质。当你在油漆店里盯着一个明亮的青绿色色斑时,考虑一下你的视觉经验。你主观地经历了某种什么样的体验的经验。经历这种“体验起来如何”(What it is like)的经验和你经历暗棕色色斑经验的“体验起来如何”(What it is like)是非常不同的。这种差异就是我们常说的‘现象特征’的差异。一个经验的现象特征就是对该经验“体验起来如何”(What it is like)的主观经历。如果你被告知要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经验的现象特征上,你会发现自己在这样做时会觉知到某些性质。这些你内省时可达及的、且一并构成了经验的现象特征的性质,有时被称为‘感受质’。当皮尔士(C.S. Peirce)在1866年将‘感受质’一词引入哲学时,他似乎已经有了类似的想法。
然而‘感受质’一词还有更为受限的用法。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