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与认知科学家们以不同的方式在使用术语“表征”。在哲学当中,最主要的用法是将表征同意向性联系在一起,即心灵状态的“关于性”。当代哲学家通常引入表征内容(representational content)这一概念来阐明意向性。一个表征性心灵状态拥有着一个以某种方式表征世界之所是的内容,所以我们可以问世界是否确实是那个样子。因此,具有表征内容的心灵状态,相对于像真值、准确性、满足性等等这样的属性来说就是语义上可评估(semantically evaluable)的。例如说:
• 信念是某种可以为真或为假的东西。若马克龙是法国人,则我的信念“Emmanuel Macron is French”为真,反之为假。
• 知觉状态可以是某种准确或不准确的东西。仅当一个红色球体确实在我面前时,则我对“as of a red sphere”的知觉经验是准确的。
• 欲望可以是某种得到满足或未得到满足的东西。当我吃了巧克力,则我的欲望“to eat chocolate”得到了满足,反之该欲望则被挫败了。
信念拥有真值条件(在什么情况下它们为真的条件),知觉状态拥有精确性条件(在什么情况下它们是精确的条件),而欲望则有满足性条件(在什么情况下它们得到了满足的条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通过信念、欲望,以及其他带有表征内容的心灵状态来预测与解释行为。我们通过这些状态的表征性属性来识别这些状态。当我说“Frank believes that Emmanuel Macron is French”时,我就指定了Frank信念为真的条件(顾名思义就是,马克龙是法国人)。当我说“Frank wants to eat chocolate”,我就指定了Frank欲望得到满足的条件(顾名思义也就是,Frank吃了巧克力)。所以在民间心理学(folk psychology)中意向性描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通过心灵状态的表征性属性来识别心灵状态的描述。科学心理学(scientific psychology)是否应也采用这样的意向性描述,这是当代心灵哲学中富有争议的话题。
意向实在论(Intentional realism)是关于表征的实在论。最小程度上,这种立场会支持表征性属性是心智的一个真正方面。通常,这种立场还会认为科学心理学应在恰当的时候自由地援用意向性描述。意向实在论是一个非常流行的立场,Tyler Burge (2010a)、Jerry Fodor (1987)、Christopher Peacocke (1992, 1994)以及许多学者都支持这一立场。对意向实在论的一个著名论证援引了认知科学实践。该论证主张说意向性描述在认知科学的许多核心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知觉心理学与语言学。比如说,知觉心理学描述了感知活动是如何将感觉输入(如视网膜刺激)转化为对远端环境的表征(对远端形状、大小与颜色的知觉表征)。这种科学通过援引表征性属性(如,同具体的远端形状、大小与颜色的表征性关系)来识别知觉状态。在一个更广的科学实在论的视角下,知觉心理学取得的解释性成就打开了一条通往意向的实在论道路。
取消论则是一个强形式的,关于意向的反实在论。取消论者将意向视为模糊的、语境敏感的、兴趣相关的、解释上肤浅的或者是以其他方式成问题的东西。该立场建议科学心理学摒弃掉表征内容。一个早期例子是W.V. Quine的《语词与对象》(Word and Object) (1960),在其中蒯因寻求用行为主义式的刺激-反应心理学来代替意向性心理学。Paul Churchland (1981)是另一位著名的取消论者,他想用神经科学来代替意向性心理学。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