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事件的发生困扰了结构或流程的正常运行。困扰事件是指现在发生、即将发生或未来发生的事件,它对序幕中所描绘的相对稳定的情境构成威胁,并因此引发了非期望结果(R1)。
困扰事件的起因有:外部原因、内部原因、近期认识到的其他原因
R1(非期望结果)
R1是指读者需要设法解决或有可能面临的问题,或者是有可能抓住的机会。通常是由于困扰事件引起的(有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以及最近才被认识到的其他原因)。
困扰带来的非期望结果(R1)可能不只一个,可以在示意图里用尽可能简短的文字加以说明。
R2(期望结果)
读者希望其现有的结构或流程产生期望结果(R2),而不是非期望结果。(如果R1是机会则希望利用它。)只有对R2进行尽可能具体和定量的描述,才能判别你取得的结果是否是期望结果。如果没有对期望结果的最终描述,你就很难在思考过程中对各种解决方案进行选择。
对R2的描述,可以用具体的数字,也可以用具体的最终结果。有时你可能无法具体描述R2的最终结果,或者根本不能描述,这种情况下,只需在R2部分写下如果问题得到解决你希望达到的一般状态。接下来,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具体的R2。
寻找疑问
以问题界定框架为行动指南,根据读者寻找解决方案的切入点不同,通常会面临下列七种不同情形之一:
最常见的情形
(1)不知道如何从R1到R2
(2)知道如何从R1到R2,但不敢肯定是否正确
(3)知道从R1到R2的正确方案,但不知道如何实施
最常见情形的变型
(4)知道从R1到R2的解决方案,并且已经实施,但由于某种原因行不通
(5)确定了好几个解决方案,但不知道选哪一个
可能但不常见的情形
(6)知道R1,但不能具体地描述R2,所以无法找到解决方案
(7)知道R2,但不清楚自己是否处在R1(这是典型的基准研究)
进入序言的写作
问题界定框架按照一定顺序已经描述了绝大部分问题的构成要素,因此很容易把这些要素运用到序言的写作中去。只要遵循从左到右、再往下的原则,读者最后看到的通常是冲突部分。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第九章 结构性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的标准程序是:
收集信息——>描述发现——>得出结论——>提出方案
一般人很可能会去收集该领域一切可以找到的资料,等到所有的事实和资料齐备的时候才开始正式进行分析。这样做要付出额外的辛苦,比较好的方法是建立诊断框架和逻辑树来指导分析和引导思维,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而且简化了把结果建成金字塔的工作。
从资料入手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收集数据之前对问题进行结构性分析,现在已被很多优秀的咨询公司采用。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方法是重复传统的科学方法:
(1)提出各种假设
(2)设计一项或几项重要的实验,根据产生的各种结果排除一个或多个假设
(3)通过实验得出明确的结论
(4)相应地采取补救措施
换句话说,就是强迫自己思考问题产生的各种可能原因(这种技巧叫做外展推理),之后的重点就是收集资料以证明是这些原因或不是这些原因。只有假设自己已经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
设计诊断框架
为了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来建立诊断框架。
划分结构
任何一个企业或行业的具体领域都应该有清楚的结构,即包括由不同单位组成的系统,各自完成某项特定的功能。
寻找因果关系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