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质”作为人类意识研究中最困难的领域之一, 人工智能领域的学者对于机器是否、以及如何拥有“感受质”的观点众说纷纭、理论众多,这也导致至今没有实际可操作的机器系统被研发出来。因此,我在这篇文章中并不打算“卷入”这些逐渐“琐碎”的讨论中,而是试图结合心灵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感受质”这一概念的“私人性”特征进行分析,并表明正是误认为该特征具有实在性,致使学者们对“感受质”研究路径产生争论。接下来的论述将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探究丹尼特(Dennett)对“感受质”的否定论证策略;其次,对彻底否定思路的回应;随后,论证“感受质”不具备“私人性”特征;最后,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解决“感受质”问题的可能方案。
二. 彻底否定“感受质”:我们就是“哲学僵尸”
丹尼特是“感受质”的坚定反对者,他认为“感受质”和“活力论”一样完全是一种人为构造的幻象。活力论者声称生命体内有一种特殊的物质,即“活力”,这种特殊的非物质的因素支配着生物体的活动,并使得生命体区别于非生命体。 [6]但这种观点在二十一世纪被科学家否定:生物体内不存在“活力”这一物质,不过是一种幻象。丹尼特借类比表明“感受质”也是种幻象。 [7] 他认为对“感受质”的“第一人称主观性”的预设应该被否定,“远端刺激输入-神经元放电-生物反应”都是“第三人称”现象,因而可以被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大脑就如同一台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器,意识则是机器中的一个虚拟元素而没有实在性。 如果将感受质视为被神经系统中某些活动所例示化(而非被表征)的内在属性,那么它在认知系统中就没有位置。“我们的对获得的感受质内省是有意义的,因此感受质必然存在”,换言之,我们通过从心智内容(mental content)中抽象出一些特征,即将内部表征的对象概念化,并将之归赋为某种精神或鬼魂的物质。比如颜色视觉是由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完成,并完全是在放电序列中进行的,色彩由放电序列中的物理模式的差异“表征”,因而这些差异本身并非色彩的差异。 [8]因此,我们根本无法以对象化的方式体验到“感受质”,而只不过是在外部世界中寻找的“类比”。
根据丹尼特的意识理论,意识不过是人的“神经回路中的倾向”组合之后的产物,他将人类遇到危险时的“恐慌感” [9]视为根植于我们神经系统中的“避险倾向”,这种倾向处于进化的需要被保留在我们的基因之中。比如在动物园中看见凶猛的动物时,即使知道它们不光被光在通电的铁笼子里,笼子外还有很长的鸿沟,因而完全没有伤人的可能,人们还是会感到“恐慌”,这都是因为“恐慌感”是神经系统中的“倾向”,有利于释放肾上腺素帮助我们进行反击或逃跑,而并非只是一种抽象的主观体验。因此,将“感受质”视为一种实在的意识属性不过是一种理论错觉,得不到神经科学上的支持。
沿着“否定感受性的实在性”的思路,丹尼特认为“哲学僵尸”的完全无无需设,由于“感受质”的设想不过是种理论幻象,我们与那些缺少疼痛、饥饿和恐慌这些“感受质”的僵尸之间没有区别,因而我们就是查尔莫斯设想的“哲学僵尸”。丹尼特和查尔莫斯的分歧很大程度上来自两位哲学家所支持的哲学立场不同,前者是典型的物理注意者,后者则是自然主义的二元论(或泛心论)者。但我在这里不打算深入探究分歧产生的原因,而只关注丹尼特用于否定“哲学僵尸”的论证。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