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的这些论点,为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最近的复兴及受主观主义影响的其他思想流派——比如后凯恩斯主义者及沙克尔的追随者——之发展提供了平台。自1970年代奥地利学派复兴以来,主观主义思想获得了重大发展。首先是路德维希·拉克曼对于预期和均衡的关系的研究。拉克曼指出,一旦我们认识到选择的创造性和想象性,认识到这一点所蕴含的对于市场变化的影响,则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怎么还会肯定市场过程是在趋于均衡?拉克曼的著作中提出的“万花筒式”(kaleidic)的市场观——由于其不承认均衡的趋势而被称为“激进主观主义”——是主观主义范式合乎逻辑的一步。哈耶克让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从主观价值转向主观知识,而拉克曼则更进一步使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注意到主观的预期。
我们可以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主观主义与更具有新古典主义色彩的研究方法中的客观主义做一对比。一般而言,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没有犯米罗斯基所说的“物理学嫉妒症”(physics envy)。大量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研究是在模仿物理学的研究。从主观主义的角度看,这里的问题在于,人并不是原子或台球。一般均衡理论中的具有决定论色彩的效用最大化公式,没有为“主体”留下任何自由空间。主体不是在进行真正的选择,他们没有任何想象,他们的最大值不过就是客观数据的函数而已。这确实可以准确地描述在一个无摩擦的台面上运动的台球的轨迹,但在主观主义者看来,这不是在描述真正的历史的人的行为。
研究经济学的这种一般均衡方法在理性预期模型中最充分地展开了其逻辑。在这样的模型中,主观主义者所感兴趣的最重要的心理现象被忽视了。这些理论家们假设主体将会利用在预期形成过程中的一切可以得到的相关信息,从而再一次完全取消了任何真正的“主体”。预期是在独立于市场主体的背景、能力和个性之外形成的。而在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主义看来,经济学所要解释的主要事实在于,具有不同预期和知识的主体如何才能协调他们的行为,即使市场内在地使他们存在极大差异,他们也互不相识。如果我们运用理性预期模型,则我们在前提中就排除了认识从主体所掌握的个人化的知识到市场的协调这样的过程的问题。新古典主义把预期一步一步地客观化,导致它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出现了更为深刻的分歧,后者在一步一步地让预期趋于主观化。
同样的主观主义观念也推动奥地利学派对其他宏观经济学思路提出批评。尽管没有利用理性预期假设,但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模型——它们试图在统计的总量之间推导出函数关系——也同样没有考虑到两个层面上的主体的重要性。首先,总量本身对于个体的主观决策模式可能是没有价值的。个人的买卖决策并不是根据消费价格指数或总投资做出的(当然,有些财务决策是这样作出的)。因为,这些总量之间的关系纯粹是统计性的,很难用具体的人的选择来解释。其次,将宏观经济看成是一组总量关系,遮蔽了构成该经济体的更基本的个人行为。举例来说,货币主义模型假设,在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某种直接的关系,这种模型正确地指出了通货膨胀总是一种货币现象。然而就此止步,却会忽视传导过程及其对于个别价格之影响。从主观主义的立场看,更有意思的问题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个体的决策的。假定货币供应量在某一特定时间、地点出现增加,那些获得这些新增货币的个人将做出何种反应,恰恰是这一点,对于解释最后形成的宏观经济形态乃是至关重要的。主观主义者感兴趣的是这些个人的反应,因而会强调通货膨胀对相对价格的影响,并考察这些价格变动是如何导致可以辨认的行为模式的(就像在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中那样)。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则仅仅关注总量,而对主体不给予认真研究,因而就忽视了这一切。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