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符号与非线性:“易”与“简”的转化关系
Ti 是乾,是易。Fi 是坤,是简。
「易(Ti)」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离散变换,是通过线性组合产生非线性特征。线性组合的过程与逻辑推理过程从信息层面同构:线性过程的每一步都可以完整映射到符号(逻辑语言)中,也就同构为推理过程。这个过程中所用的符号不再是自然语言,而是一种抽象的工具,其不再代表「象」,而是代表注意力结构,如数字、运算符等,它们的写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所定义的结构切面——这些结构切面、信息流动过程需要依靠纯粹理性来理解。
「简(Fi)」是从非线性关系之中抽离的线性描述,这种线性化即可呈现为「简」。通过分析一些高度抽象关系的线性逻辑(如爱恨情仇的转化关系),提炼出其中的关键特征,并将其具象化。例如,病症被条目化,财富被数字化,市场被拟人化为无形的手,国家被人格化为亲人等。这些都是将整体非线性结构进行线性概念化(具象化)的过程。
2、边界与实体:逻辑与直觉的相互作用
「易」带来「边界性」,逻辑讨论就是边界讨论,体现了系统性的、线性的思维方式。这些边界包括起始态、临界态与临界条件、终止态,以及变化过程与其关系的边界。
「简」赋予「实体感」,价值讨论即是实体讨论,展现了直觉性的、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如「自我」、「市场」,都是通过直觉构建并相信的「实体」。
「实体」用来指代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边界」聚合而涌现「实体」。在这种非线性讨论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许多中间状态的「实体」,如被拆解的下层实体,与整体构成的上层实体——这都是基于空间感而存在的实体关系;其空间流动不是「象」的流动,而是「意」的流动,也就是意识流。
「易·数」 作为符号语言的基本单位,通过线性组合引发非线性涌现,体现了数学和逻辑推理的精确性与可操作性,与其「涌现」的潜力——涌现出的非线性实体是通过线性边界构成的。
「简·言」 作为自然语言的核心,通过张量矩阵压缩和表达多维信息,最后在一维构成文字与句子,反映了自然语言的高维信息压缩特征。文学作为自然语言的皇冠,其「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对应了其精妙的高维特征在低维视角下的丰富性;「启发性」则是在低维视角下,高维信息自我解释和自我关联的表现。
3、符号与语言的高维视角:从同构到支配
「易」基于「象-数」,象数之间是同构关系;「简」基于「意-言」,意言之间是支配关系。
「易」所关注的「边界」是一种注意力对象的同构机制;同构机制,即在不同层面上保持信息结构(流形)的一致性。在注意力完整捕捉边界后,就可以从其内部信息层面分析其象的特征,其中「函数」的算法过程就是用「数」来完整同构其「象」的过程。
「简」所关注的「实体」是一种支配性(时间起源性,发展所必须的前置积累阶段)的体现,是「意」通过「言」的描述来呈现其「实」(本质)的「道法自然」的过程。
数学中的「计算」过程以计数法下的数字为目标——标记某数域中特定点的数字,作为该点的定位和意义(生态位),其中体现了数的实体论特征,即数不仅是抽象的符号,还具有实际存在的意义。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