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引出了干扰被分析者的第二个因素,这个因素是临床分析特有的。作为无意识的喃喃细语的细心阐释者,分析师的部分工作是聆听这些口误,这些口误干扰了被分析者的“主人话语”。通过让被分析者注意到这些文字游戏、语句潜藏的双重含义,分析师希望被分析者能够听到内心独白之外的事物。不仅如此,除了句子的语义之外,拉康式分析家还追踪语法和句法维度的标点、音步、停顿。拉康认为,语法和句法维度可以用于进行阐释。分析师对S/S1—>S'/S2这个链条的干预行动(这个行动,目的是干扰自我对语言的主宰),应该强调“主人话语图示”的下半部分,即“真理”和“产物”。在提出“一个能指,就是为另一个能指代表主体的东西”这一公式之后,拉康反复阐述这个公式的含义。在《第9次研讨班》中,拉康比较了符号与能指:符号是为某人代表某物的东西(作为能指和所指的结合,符号参与主体之间的话语交流,让交流伙伴能够相互理解),而能指不是为某人代表某物的东西。为什么能指不是?有两个原因在,导致了符号与能指的差异:第一,“言谈主体”既不是“某物”(“言谈主体”是易逝的非实体性,不是稳定的、物化的“某物”),也不能被能指充分地代表。第二,借助这个能指(S1)来代表主体的那个能指(S2)不是“某人”(相反,那个能指是位于象征界的,是属于大他者的秩序的)。拉康在一年后的《第10次研讨班》中,重新阐述了符号和能指的对比:“符号是为某人代表某物的东西,而能指是为一个能指物代表主体的东西”(SX77)。借助这个能指来代表主体的东西,不是日常的人,而是一个“能指物”。正如拉康后来说的:
能指的定义是,能指不是为另一个主体代表主体,而是为另一个能指代表主体。这就是能指不同于符号的原因。符号是为某人代表某物的东西,而能指是为另一个能指代表主体的东西。(Lacan 1970:194)
在《第11次研讨班》中,拉康用一个例子,说明想象界的他者(主体之间的“某人”)与象征界的他者(跨主体的“能指物”)的对比。拉康提到了一种类似罗塞塔石碑的事物: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