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界的本体论、关于主体的先验唯物主义理论,包含了(至少)三个核心概念:第一个概念是自然。自然是“去物质化的物质”的划杠的真实界,它失去了“一”“全”的自我封闭性(实体已经是自在的主体,$是像死亡驱力一样的否定性)。第二个概念是文化。文化是不一致的大他者的划杠的象征界(象征秩序包含了无法消除的漏洞、可能引发功能失调的短路点)。第三个概念是从“一”到“二”的运动。“二”把“一”折射为一系列不相容的视差分裂(在这个过程中,主观的否定性摆脱了内在的物质性-本体论根据,从而成为一个自为的“空无”的自关联的否定性)。把主观的否定性等同于时间性,这种相对简单的理论姿态具有诱人的吸引力。它可以把上述三个概念捆绑成一个优雅的统一体,而且让先验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这个难题得到富有成效的处理。如果我们接受$=时间否定性这个等式,那么,我们就可以明白,主体如何内在于实体?把认同主体化的做法为什么容易失败?也就是说,这个等式说明了$-as-in-itself,到$-as-out-of-joint,再到$-as-for-itself的过程。
柏拉图把有形实体的可见性领域等同于时间的不断变动。柏拉图认为,物质存在的本质(非本质),不过是一堆没有本体论价值的非物质化、阴暗、虚假的事物的傀儡剧。它们之所以没有本体论价值,是因为一切有形实体都受制于时间的侵蚀、生成和衰败的循环。柏拉图的可见性领域,被“时间否定性”所截断。而且这个不稳定的持续波动的平面,通过不死的理念事物(柏拉图的理念)的永恒的、不变的“彼岸世界”来维持。齐泽克的黑格尔式的唯物主义,暗中运用了柏拉图式的非实体的物质性概念——当然,他不赞同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实在论(一个超感性非物质领域,永远存在于不稳定的物质存在内在性外部)。柏拉图式的物质(非)存在的最终的非实体性的实体,就是“作为变易的时间”,就是“时间否定性”。时间就是妨碍可见性领域自我封闭的事物;内在的物质存在是自我分裂的,被时间性所截断。如果我们接受这个柏拉图式的哲学命题,而且用黑格尔-齐泽克的方式来看待这种“时间侵蚀的现象漩涡的稳定化”——任何超感性的世界,都是次要的副产品,是对表象的无序状态的回应——那么,我们就已经解释了subject-as-in-itself (作为主体的实体)向subjedification (对这种内在于现象物质性的否定性的驯化)的过渡。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勾勒出另一条论证路线(从柏拉图对数学的考察中分支出来的路线),来证明物质性和时间性的最终等同:纯数学或许是永恒、不变的真理的唯一表现,这说明了物质性和时间性的等同。就是说,纯数学不指涉确定的、具体的“某物”;纯数学不指涉特定的经验事物(上文说过,正因为如此,巴迪欧把确立一种基础本体论的责任从哲学转向了数学)。只有摆脱了与物质存在的一切关系,数学真理才能获得这样的地位,不受时间流逝的影响。这意味着,物质性在本质上是时间性的,因为与物质性的关系会妨碍永恒真理的确立。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