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科·瓦雷拉(Francisco Varela)和亨伯托·马图拉纳(Humberto Maturana)是研究自催化环路的先驱(如他们的“自催化”理论),他们提到了这些闭合环路的两个一般特征:它们是内生产生自身稳定状态(称为“吸引子 ”或“特征状态”)的动力系统,它们通过漂移而生长和进化。[9]第一个特征的例子是一些涉及自催化(以及交叉催化)的化学反应,它们就像名副其实的“化学时钟”,在这些反应中,反应物的积累以完全有规律的间隔相互交替。这种有节奏的行为不是从外部强加给系统的,而是从内部(通过吸引子)自发产生的。[10]
瓦雷拉和马图拉纳提到的第二个特点,即漂移增长,可以解释如下。在最简单的自催化回路中,只有两个反应,每个反应都为另一个反应提供催化剂。但是,一旦这个基本的双节点网络建立起来,只要不破坏其内部的一致性,新的节点就可以插入这个网络。因此,可能会出现新的化学反应(使用以前被忽视的原材料,甚至是原回路中的废品),它催化了原回路中的一个化学反应,并被另一个化学反应催化,这样,回路现在就生成了一个三节点网络。现在,网状结构已经发展壮大,但其发展方向实际上是“计划外”的。一个新的节点(恰好满足了某些内部一致性要求)被添加进来,环路变得复杂起来,然而,正因为唯一的约束条件是内部的,所以复杂化的发生并不是为了让整个环路满足某些外部需求(如适应特定的情况)。周围环境作为原材料的来源,当然会制约网状结构的生长,但更多的是以规定性的方式(不做什么),而不是以规定性的方式(做什么)。[11]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否从这些以及其他关于网状结构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得出一个足够抽象的结构生成过程,从而在地质学、生物学和人类社会的世界中发挥作用。在德勒兹和瓜塔里提出的模型中,这个图表包含三个要素。首先,一组异质元素通过叠加链接在一起,即不同但相互重叠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interconnection)。(在自催化回路中,回路中的节点通过功能互补性相互连接)。其次,需要一类特殊的运算符或互易元素来通过局部连接实现这种互锁。(在我们的例子中,这就是催化剂所扮演的角色,它们插入到其他两种化学物质之间,以促进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互锁(interlocked)的异质性必须能够内生地产生稳定的行为模式(例如,有规律的时间或空间间隔模式)。[12]是否有可能在现实的所有不同领域找到这三个要素的实例?
除了沉积岩之外,还有一大类岩石被称为“火成岩”(如花岗岩),它们的形成过程截然不同。花岗岩是由冷却的岩浆直接形成的,岩浆是由多种熔融物质组成的粘性流体。每种液体成分都有不同的结晶临界点,也就是说,每种液体成分都会在不同的温度临界点向固态分叉。这意味着,当岩浆冷却时,不同的元素会依次结晶分离,较早凝固的元素会成为较晚形成晶体的元素的容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异质晶体,它们相互交错,这就是花岗岩具有超强强度的原因。[13]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