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物理学家约翰-斯图尔特-贝尔发表了一篇题为 "论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实验(On the Einstein-Podolsky-Rosen Experiment)"的文章,引用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三位伟人,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内森-罗森和鲍里斯-波多尔斯基发现的一个明显悖论。
这个悖论被称为 "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EPR Paradox)",否定了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那么,这个悖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贝尔定理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
1935年,《物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 "量子力学对物理现实的描述可以被认为是完整的吗?这篇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鲍里斯-波多尔斯基和内森-罗森共同撰写的论文,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悖论,现在被称为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EPR悖论)。
该论文认为,当时现有的量子力学理论和数学框架是不完整的,因为它与现实相矛盾。用该论文中的话来说:要么(1)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对现实的描述是不完整的,要么(2)两个量子算子不可能同时存在。
EPR悖论通过一个纠缠的思想实验来说明 "量子理论的不完全性"(尽管原论文没有明确谈到这一点)。它的内容如下:让我们假设有一对量子粒子,例如电子。我们对这对电子进行一些相互作用,从而使它们成为纠缠对。在不测量这两个状态中的任何一个的情况下,我们把它们传送到非常远的距离上,比如说穿越银河系。为了实验的简单性,我们假设这种传送是完美的,并且没有与我们最初拥有的任何一个量子态发生相互作用。因此,纠缠被保留了下来。量子力学说,当我们测量其中一个状态时,我们会瞬间知道另一个物体的状态。这篇文章的作者用这个事实来强调 "不完整的量子图景"。他们认为,这种信息一定是不正确的,因为它违反了自然界的一个基本定律:光速!
狭义相对论证明,光速是宇宙的终极速度。宇宙中任何物体/信息的速度都不能超过299,792,458米/秒。因此,如果两个物体在时空中交换信息,它们一定不会突破这个速度障碍。但是,如果两个相隔银河宽度的物体在瞬间相互作用,"他们违反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正如这篇著名论文的作者所认为的那样。
顺便提一下,原始论文通过考虑两个相互非交换的量子算子,在数学上建立了对现实的不完全描述,例如A和B(非交换的的意思是AB≠BA)进行了说明,表明它们在概率上互不相容,并由此得出了对现实的不完整描述的结论。
另一种思考方式是,如果你有两个各方面都相同的陀螺,在没有看到任何一个的情况下,把其中一个拿走,打开盒子,看到陀螺的颜色,比如说红色,马上就知道另一个陀螺的颜色是红色。这正是所谓的隐变量方法,即量子状态已经事先确定,剩下的就是测量量子状态。但是,我们很快就会看到,这不是自然界的运作方式!
实际上,一个更好的比喻是:想象两个陀螺(类似于量子态)并排旋转;让它们突然以弹性方式相互碰撞(类似于量子相互作用,这样,现在两个陀螺的动量是相互纠缠的)。一旦它们相撞,我们立即将其中一个传送到银河系的之外。纠缠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看到其中一个陀螺沿着比如说北南轴线静止,(头部指向北方,尾部指向南方),那么这将证明另一个陀螺将指向南北轴线,即头部指向南方,尾部指向北方的事实。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