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划分的意思就是对于任意的整数x,它一定与0、1、2、3中的一个数模4同余,写成表达式就是 x ≡ k(mod4) ,x取体整数,k取0、1、2、3。
那么在该分类中,你对于素数的分布发现什么规律了?奇素数都在[1]和[3]当中,对吧,这样我们就用mod 4对全体奇素数做了分类。
现在我们要把mod p用到椭圆线上,也就是要在模算术的意义下去计算椭圆曲线上的点。用我们的例子E₁:y²=x³+x来说就是我们要计算 y²=x³+x(modp) ,其中的点要在模p的意义下符合E₁的方程。这些点都是非负整数点。
E₁在mod 2下只有两个这样的点(0,0)和(1,0),而在mod3下,它只有三个点(0,0)、(2,1)、(2,2),之后再顺次取相应的素数p,我们发现mod p下点的个数,有时也是某个素数,但未必是mod p的那个p。为了讨论方便我们引进一个符号Nₚ,表示mod p下椭圆曲线E上点的个数。我们列出19以内E₁的p与Nₚ:
p:2,3,5,7,11,13,17,19
Nₚ :2,3,3,7,11,19,15,19
这些Nₚ有些是等于p的,而有些不是。把Nₚ中那些是素数的数拿出来,发现除了2以外,如果按照上面mod 4对奇素数的分类, p=Nₚ的这些p正好在集合[3]中【当然了,我们举例的数字比较少,不过,你往后列,素数依旧是[3]中的】,因此我们有下述定理的上半部分:
●如果 p ≡ 3(mod4) ,那么椭圆曲线E₁模p的点的个数恰好为Nₚ=p。
为啥这只是定理的上半部分呢?很显然,mod 4对于奇素数的分类还有[1],即满足p≡1(mod 4)的那些p。然而下半部分定理的规律要复杂很多:
●如果 p ≡ 1(mod4) ,记 p=A²+B² ,其中A为正奇数,则Nₚ=p±2A,其中在 A ≡ 1(mod4) 时取负号,在 A ≡ 3(mod4) 时取正号。
不要害怕定理的下半部分,重要的不是定理的含义,而是概念Nₚ=p±2A。在一般意义上我们引出了由此定义的一个核心概念: αₚ=p – Nₚ ,称之为p-亏量。定理下半部分的性质实际上是在描述p-亏量的某种规律。
p-亏量这个名称只是一个临时名字,他的真正名字特别适合摆谱用,叫"椭圆曲线p进上同调上的弗罗贝尼乌斯迹"。【这里说个好玩的,相信我,大约90%的普通人读这句话的时候,断句都是不正确的,它应该这么断:椭圆曲线/p进/上同调上的/弗罗贝尼乌斯/迹。p进是指p进数域,这是一个数论名称,上同调是一个代数概念。发现没有,对于数学来说即便每一个字都是中文,能不能理解意思先不说,想正确断句都是不容易的。说这些只是让你对这个深奥的领域有个印象,不要被网上的民科误导,以为所有的数论内容不是哥猜、孪猜就是黎猜】亏量是形象且易懂的,他就是说两个数相差的值,而所谓的弗罗贝尼乌斯迹,显然是在表明该概念虽然简单,但是它却诞生于更加复杂的数学理论中。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定理真实的发现与证明过程与我们的讲述过程正好相反,一般来说,像这种数论命题都是先进行大量的数值运算,然后检查得到结果的某种分布规律,提出相应的猜想,最后去证明。因此对于E₁的模p的点,我们是先提出p-亏量的概念,然后去计算,最后是发现该规律从而再证明的。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