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拿“太阳”来作比例。公元2世纪,托勒密依据日月星辰都围着地球旋转的“事实”,相应给出了“地心说”的“逻辑模型”,这样二者既完全相符,又前后一致,在那个时候,你当然应该产生“事实比逻辑要真实”的感觉,即“事实”在先,“逻辑”尾随。然而,等到哥白尼于16世纪给出了“日心说”的“新逻辑模型”时,人们看见的“事实”并没有发生丝毫变化,依旧是日月星辰绕着地球转(旧逻辑模型),这下子,“事实”跟“逻辑”发生了背离,哪个更真实呢?一般人当时自然认为哥白尼纯属瞎说,只有布鲁诺和伽利略认定“逻辑比事实更真实”,结果一个被烧死,一个被软禁,但到头来终究还是“逻辑”战胜了“事实”。由此开始,“逻辑变革”在前,“常识更替”在后,“逻辑比事实更真实”的局面突然展现开来,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时代就以这样怪诞的姿态亮相了。
再看,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最初提出了一个符合“事实”的自由落体“逻辑”,即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你若做一个试验,拿一张纸片和一块石头同时抛出,石头一定先落地。可你得小心,大凡“事实”一旦与“逻辑”完全合拍,那个逻辑就有栽跟头的危险,而且那个“事实”会像纸片一样随后也跟着飘落。果不其然,伽利略就从亚里士多德的那套逻辑出发,反过来推论亚氏的逻辑不能成立,这个方法叫作“归谬法”。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块大石头要比一块小石头落得快,但假若把这两块石头拴在一起会怎样呢?从小石头的角度看,下落快的大石头应该被下落慢的小石头拖着而减慢,反过来,从大石头的角度看,小石头又会被大石头拖着而加快,结果,整体的速度似乎将比小石头快比大石头慢。然而,两个石头捆在一起要比大石头重,可它反而却比大石头落得慢,这个推理结果违反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因此,伽利略在未做比萨斜塔上的那个具体实验之前就已经意识到,大小两块石头的下落速度理应是快慢相等的。此刻,猜想的“逻辑”硬梆梆地击碎了眼见的“事实”,它直截了当地证明,单纯的头脑比眼睛加上头脑要可靠。
所以,如果这个时候的哲学家,譬如笛卡儿和贝克莱等,开始怀疑“心”以外的“物”以及“思”以外的“感”,你恐怕不能再说他们的神经系统出了毛病,反倒是那句“眼见为实”的古老箴言从此堕落成一个无聊的市井口头禅。顺便说一句,我们过去总爱把科学叫作“宇宙观”、把哲学叫作“世界观”,这显然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其实,它们自始至终都不过是某种飘忽不定的“逻辑观”或“逻辑模型的演动系列”罢了。
事情还不止于此。继伽利略之后,牛顿又闹出了一个比“事实”更出奇的“逻辑”。在现实世界里,任何人如果想移动一个静止的物体,总得给它施加一定的外力,可牛顿偏要说,保持物体处于运动状态并不需要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譬如使之静止反而需要外力的干预。牛顿将自己的运动定律运用到开普勒的行星定律中,从而于1687年推演出万有引力定律。此时的逻辑作用不仅要改观已有的事实,而且还能预见当时看来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万有引力定律最有意义的贡献是根据这一理论为实际天文观测提供了一套逻辑运算方法,只凭少数的观测资料,即可计算出天体运行的长轨道周期,而且计算结果十分精确。
利用这一逻辑,后来人们预测了肉眼看不见的海王星及冥王星的位置,并最终发现了这些遥远的行星。从此以后,“逻辑”已不是比“事实”真实与否的问题了,而是“客观事实”必须在“主观逻辑”里才能摸索找到,后来的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就是这一逻辑化进程的历史明证,由他们演绎出来的这些现代“事实”,你哪怕把眼睛瞪得再大也全然看不见一点儿踪影了。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