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人对任何事物的发现,了解,认识或者定义,本身就是完全建立在“相对”的基础之上。正如之前所说,人是通过事物“周围”的“参照物”来“看”事物的。离开了参照或是对照,人根本无法分辨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因为只有“有对比”,有“相对”,人才能“看”到某一事物。否则,即便这一事物存在,人也根本无法发现它。例如,如果全宇宙都是同一温度,并且始终保持在同一温度,那么人根本就意识不到温度的存在。再例如,如果世界上只有白(或黑),那么人根本就意识不到白(或黑)的存在。并且大家面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大家之所以能够看到这本书上的字,是因为字与纸有颜色对比。如果字和纸的颜色相同,大家是看不到字的,甚至可能都不会意识到字的存在。同理,人也不能仅仅因为“看”不到空间中的事物就说空间是“空”的。
人对任何事物的发现或是了解与认识,都一定是建立在与之有某种“相对”关系的其他事物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人看到的,是“相对”的事物,而不完全是“绝对”的事物。只不过,人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相对”,所以(因为)人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看到的,只是某一“独立”的事物,是某一“完全绝对”的事物。然而,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绝对,例如,没有绝对的黑和白,一切都介于黑和白之间,并且一切也只能介于黑和白之间。并且估计人(类)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理解,才能相信这一点。
因此,对人来说,任何(有意义的)事物都一定以“二”为基础,这是人发现,了解,认识,定义一切事物的前提,也是人所能达到的最基本层面。所以,即便是换成这个角度,人在问“人为什么是人”,“黑为什么是黑”,“伟人为什么是伟人”这类很“有哲理”的问题的时候,也很“没有哲理”。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都是“相对论”。不过,最准确的说法是,一切都既相对又绝对。
太极阴阳图还证明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阴阳”要平衡,因为(所以)“两仪”之间需要不断进行有重叠的相互交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两仪”都存在并持续存在下去。如果只是向着“两仪”中某一“仪”发展,那么在最终取代了这一“仪”之后,“两仪”都将失去意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一定要有所交替才能存在,只不过,有的交替频率高,有的交替频率低,甚至比整个人类的“一生”都还要低。与对立统一一样,平衡也是事物(保持)存在的前提,也是事物的“存在法则”。平衡其实和对立统一是一致的,但是目前我只能分开讨论。平衡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中庸”,“中庸”是对平衡的一种片面认识。因为平衡不是平均,平衡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波动”的,就像“太极阴阳图”中的那条波线一样。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变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而一切变化的本质都是某种(些)波动,因为要有此消彼长,要有进有出,要有呼有吸,要有上有下,有来有回……才行。如果固定在一条直线上,就是“死”的。所以,平衡也是事物的“存在法则”,而平衡的这种相互不断且有重叠的交替形式,就是波(动)。
广义来讲,波与波动也可以看作是对立统一,因为(所以)波与波动既相同又不同。如果把(一段)波作为一个静止的事物来看,那么它就只是波而已。如果把(一段)波作为某一“点”的运动轨迹来看,那么它就是波动。再延伸一下,就是波和粒的对立统一,因为(一段)波不仅可以被看作是“点的运动”,也可以作为整体来运动,从而形成“运动的点”。这也就是光的波粒二相性的本质(也是表现)。事实上,正如之前所说,一切事物都既有波性又有粒子性,既相对又绝对,既运动又静止,既对立又统一,一切都以“二”为基础,一切都取决于人的角度和层面。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