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主义到19世纪开始在法国勃兴。“三B”的出现,即比朗(Maine de Biran, 1766—1824)、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和布隆代尔(Maurice Blondel, 1861—1949)这三位姓名皆以B开头的代表人物的出现,形成了法国非理性主义的传统。同时,法国非理性主义还受到尼采、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等人哲学的影响。
19世纪出现了由梅纳·德·比朗、雷诺维耶(Charles—Bernard Renouvier, 1815—1903)、富耶(Alfred Fouillée, 1838—1912)、居约(MarieJean Guyau, 1854—1888)、柏格森等人形成的非理性主义;20世纪在法国相继产生的价值哲学、人格主义、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后现代主义哲学也同样具有浓重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梅纳·德·比朗的“观念学”(ideologie,此处不能译成“意识形态”)把人看作一个能动的、自由的主体,它可以通过意志的活动来解释,自我的存在是在对意志的努力的直观中发现的,自我直观到自己就是一切意志现象的原因,所以梅纳·德·比朗套用笛卡尔的公式得出:“我意欲,所以我存在”(Volo, ergo sum)。他的形而上学的基础是反省心理学,认为形而上学是“关于内在现象的科学”或者说是意识现象学。
从梅纳·德·比朗的“观念学”引出了19世纪后半叶法国哲学的两大思潮:一是从拉韦松开始经拉舍利埃(JulesLachelier,1832—1918)和富耶到柏格森的“精神论运动”(spiritualisme,此处不是指“唯灵论”,应译作“精神论”),一是以奥雷-拉普律纳(Léon Ollé-Laprune,1839—1898)和布隆代尔为代表的宗教哲学。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从本质上来讲是对“精神”、自我内在生活的直观。他认为,科学所关心的是物质世界,而形而上学则为自己保留了精神世界。形而上学和心理学都研究精神,但心理学研究精神用的是研究物理对象的还原分析方法,而形而上学则是对生动的内部精神生活进行直观或对“绵延”(durée)直接的意识,因而形而上学与科学在其对象和方法上都是有区别的。柏格森认为,要真正认识某些活生生和有机的东西,就要从内部去认识,对于整体的认识只有通过直觉才能把握。他的这些思想都是得益于梅纳·德·比朗向内心追求真理的精神论思想。
图片
亨利·柏格森
20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家,特别是法国哲学家们,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去“改造”或“重建”人道主义。他们要用现代眼光来考察人的本质、人性、人格、人的状况、人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以及如何建立人道的社会等问题,因而是“新”人道主义。萨特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他申言这种人道主义主张的是:人除了自己之外,别无立法者,人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己造就自己。萨特的存在主冯俊 | 法国哲学四条重要发展路径之考察
原创 冯俊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1月25日 13:52 上海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