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质-觉知鸿沟颇为符合直觉。表面上看,伊甸红可以在不被觉察时实例化,这样的直觉也可以拓展到任意复杂的感质。给定和视觉域同样复杂的感质,假如这些感质被实例化是可设想的(假设这样的情形对应于被感知的情形),也可以设想它们在不被感知时实例化。
泛感质论者可以以多种方式来回应,他们可以把觉知放在最基本的层面,如诉诸于那些不可能不被感知的特定的感质(比如痛苦?),但这会把主体带到最基本的层面,因此同样的问题会出现。他们也可以拒绝觉知的存在,如James所做的,认为我们的经验只涉及感质而不涉及它的觉知,但这和我们的主观现象并不符合。他们也可能诉诸于感质还有觉知的功能还原的结合,如Coleman(2012)所做的,但我认为上述的可设想性证明给出拒绝这种还原的理由。
泛感质论也害怕组合问题的其它方面。比如结构组合问题:大脑中实例化的感质的结构不同于我们感知中感质的结构,所以很难看出前者如何构成后者。它也害怕感质组合问题:很难看出一些原始的感质(这就是罗素式泛感质论者所能得到的)如何产生我们感知当中那种丰富的感质。
总结是泛感质论无法得到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依然在寻求一个新的合题。
8. 结论
我们开始于唯物论的正题和二元论的反题,得到泛心论的合题。这个合题遇到泛原心论的反题,因此我们得到罗素式一元论的新的合题。这个合题又遇到组合问题的反题,是否有一个新的合题依然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我依然认为黑格尔式的证明给出了严肃对待泛心论和泛原心论的好理由。假如我们能解决组合问题,这个观点会马上成为身心问题最有前景的解决方案。因此组合问题值得严肃和持久地对待。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