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认的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开始,人类就踏上了探索世界终极真理的漫漫征途。对于世界本源的认知,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是水火土气,是数,是原子,是逻各斯,中国的老子认为是道。这些关于世界本源的研究,被称作“形而上学”。
古代的先哲怀着对自然敬畏而好奇的心态对世界进行追问,试图透过杂多的现象看到世界的本质。但是对于什么是世界的本质,世界是否有本质,无法做出明确的回答。虽然如此,从柏拉图到笛卡尔,先哲们对崇高感的追求是一种信仰,永不停步。这样的追求是形而上学,也导致了宗教的产生。
早期的哲学家都是科学家,科学也就是哲学。但是随着人类认知的提高,各门学科从哲学当中分离出去,形成独立学科。而形而上学始终是哲学的任务。
自从哥白尼天文革命之后,科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形成了当前的科技文明,彻底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具有科学背景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神秘色彩无法满意。于是哲学发生了转向,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分析哲学,认为形而上学无意义而予以拒斥。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形而上学的命题无意义,基本的理由是不知道“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东西。海德格尔依然孜孜不倦地发展形而上学,试图搞清楚“在”和“在者”的区别。但是,亚里斯多德早就说过,“存在不可被定义”。海德格尔唐吉诃德式的努力,只能让他的哲学越发陷入神秘主义。
虽然形而上学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但是不可否认,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正是对形而上学追求的结果。我们认识到了前人所不了解的规律,对世界的理解确实越来越深刻了。在物理学上,人类发展出牛顿力学,电动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微观上,人类发现了质子,中子,电子,光子,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在宏观上观察到了距离我们140亿光年的宇宙边缘。虽然我们依旧不知道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些伟大的发现,正是对本质追求的结果。
所以,把形而上学象垃圾一样扔掉是不合适的。通过前面的努力,我们已经把存在论科学化了。结合科学的存在论,以及现代科学知识,我们再次审视一下形而上学。
猜想
公理
规律 分析 理性
可实证命题
①④
实证
②③
现象 感官 感觉、知觉 经验
客体 主体
图1科学方法
我们来看图1,图中的平面被分割成了四个象限。左边第一第二象限代表客体,也就是世界,右边第三第四象限代表主体,也就是人。
把世界划分成主体和客体,这是科学认识论的基本假设。
第二象限是杂多的现象,引起我们的感知,而在现象背后是规律,在第一象限。这是我们对客体的基本假设。
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当中的物体是理念的摹本。在我们的假设当中,存在一个规律的世界,可以与理念世界相对应。与柏拉图不同的是,规律的作用不是现象的蓝本,而是对现象进行制约,进行规定。
主体如何把握这些规律?笛卡尔认为是“天赋观念”。康德也认为,人的知性为自然立法,规律不是事物存在的规律,而是人认识事物的规律,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知性当中。但是,人类探索世界耗费了如此艰辛的努力,如果说先天就懂,这对科学家的探索来说是不公平的。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是猜想,科学家只是去猜测规律是什么。这就到了第四象限。猜测需要想象力。在想象中,科学家可以摆脱逻辑的束缚,天马行空,任意驰骋。猜测的结果以公理的形式出现,成为逻辑的起点。
既然是猜测,对同一个规律,就可以有不同的猜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猜测,存在公理和人公理也是猜测。牛顿定律是一种猜测,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不同的猜测。如何评判猜测是好是坏?这需要实证进行评估。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