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信息对心理的干涉是无时不在的,可以简单的看成意识或自我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尽管可以依靠固有的认知减少外界环境的影响力,但固有的认知很多时候也会变成一种对心理的干涉,或者内部虚拟的环境。从一个纯粹的第三方观察者来说,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变化是依靠记录他人所遇到的事件,并借助通用的思维方式进行可能的推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可能性,但总最有可能的发展方向,虽然并不一定是事实。尽管从当事人的叙述了解往往也足够准确,但理想来看在不干涉对方的情况下的遭遇的事件关系更加纯粹。从自身角度来说,不进行思考的自己更接近不受无关干涉的观测者,而从第三方来说只能通过模拟的方式进行推测,例如模拟一只猫的视野以及行动倾向。当形成了抽象的模型之后,就算脱离了实际的个体,也可以根据事件关系来推测心理状态可能的演化,事实上一般都是根据所谓的案例来进行分析的,但比起被人为干预的案例,资讯新闻或文艺作品可能更能纯粹的反映一般人所具有的心理倾向。对于具体的人来说,没有办法只能直接进行接触来了解对方遇到的问题,但对方的叙述可能并不是恰当的或最佳的,统一的认识基础会增加交流的效率。但要注意交流并不是单纯输出某种既有的观点,而要确实谈论问题本身,虽然无内容的交流对心理来说也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和作用,可以结合起来运用。但需要注意的是避免观点的植入,在外界进行信息干涉前,对方可能保留有多种可能性和倾向,但如果进行了错误的诱导,往往会形成确定的认识倾向,从而破坏了本来心理的状态,反而无法了解问题的实质。这种信息的干涉不仅包括他人的,自身也会对自身进行类似的操作,例如心理暗示或者特定的行为模式。虽然说放弃思考可能比引起更多的麻烦要好,但如果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可以有目的的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从而得到所需的解决方式。
不确定性原理
不确定性原理反映的是两种互相依存但又互相抑制的要素。在量子力学中很多物理量都是相互依存的,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位置与动量或速度的不确定性。位置的不确定即粒子在空间某点出现的概率,我们熟悉的实在物体往往唯一存在于空间某确定位置,并且沿确定的轨迹运动,确定的轨迹意味着确定的切线,进而有确定的速度及确定的动量。所谓的概率要通过测量才能了解,要精确确定粒子的位置需要更短的波长或者说能量更大的粒子,在碰撞后对原本粒子的干涉也就越大,速度改变也就越大,从而偏离了粒子本来的状态。不过这仍然是经典的粒子作用形象,我们想象了确定的粒子作用并考察其中的观测受限情况,但如前所述实际粒子间作用可能是更加不可知论的,仅仅是设定了环境作用方式,然后观测到了相互作用的结果,中间过程是一个黑箱,不确定性原理是单纯的结果论。例如粒子在云室中运动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轨迹,但轨迹实际上是粒子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相对于粒子的尺度,轨迹是相当宽的车道,也就是位置的不确定性带来了确定的宏观运动方向。习惯了经典的连续空间的位置和速度,似乎每一点都应该有相应的位置和速度,但现实并不是无限细分的,速度作为过程量与位置关系紧密结合,测得的物理量是现实演化过程的表象。另一个奇妙的关系是位置与动量的转换满足傅里叶变换,如同声音波形的时域与频域分析,一个短暂的波形或者说确定的位置是由大量频率叠加合成出来的,而一个单独频率意味着确定的动量,对应的波形是持续的正弦波,也就是散布在整个空间之中。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