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核心问题其实在这一句话上:“如果p,那么q"可表为“p→q”
问题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可。
实际上如果要强调不同的 conditional(条件句),我甚至一般不用→ ,而是用 ⊃ 表达 material implication(实质蕴含),而把 → 留给更为麻烦的那个玩意儿。
而 material implication 嘛,为了避免各种和蕴含相关的问题,我不会选择用「如果……那么……」这种容易引起误解的翻译,而更喜欢直接简单直白的「(非……) 或者 ……」,这里的括号不是省略,而单纯就是括号。至于为什么要加括号,后面你会懂的。
按照题目中的例子就是这样:如果我们 用 p 表达「明天下雨」,用 q 表达「我在家看书」,那么p⊃q 就是「(并非 明天下雨),或者,我在家看书」。
至于「(并非 明天下雨),或者,我在家看书」是否等于「如果明天下雨,那么我在家看书」,这是自然语言的问题。显然,你能感觉到哪里不对。后面再说。
当然,有嗯哼会说括号不是自然语言的一部分。那就这样说:「以下两件事情至少有一个成立:第一种可能:……为假;第二种可能:……为真」。然后就会有嗯哼说,「事情」「可能」「至少」「一个」没有定义。诶嘿。
表面上,我们有一些从 日常语言 到 命题逻辑语言 的自然翻译:
「小明喜欢苹果和梨」翻译为「小明喜欢苹果,并且,小明喜欢梨」。
或者说, S v (P 和 Q) = (S v P)∧ (S v Q) ,其中 ∧ 是「并且」的意思。(生草的点在于,这个 v 是指动词,但是它写出来就真的很像分配律啊,S 是主语,PQ 随便选的两个字母,不是蟛蜞。)
于是,这个「和」被翻译成了命题逻辑意义上的「并且」。(当然还有一些额外的 操作,比如说把「小明喜欢」复制多了一份。)然后我们只需要把两个原子命题分别记作p,q ,得到 p∧q 。万事大吉。
但是,只要稍微加一个嵌套,就能体现出自然语言和逻辑语言之间的隔阂:
• 老张不喜欢苹果和香蕉
• 老张不喜欢苹果或香蕉
这两句话有时候是一个意思。从逻辑的角度上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说倒是很好理解,因为断言的本性是确定的。所以我们会倾向于忽略那种使其传达了一个不确定信息的解读。也就是说,我们会直接理解成「(1) 老张不喜欢苹果并且 (2) 老张不喜欢香蕉」这样一句传达了两个确定信息的语句,而这一般等价于「老张不喜欢 苹果 或者 香蕉 中的任何一种」。当然这个「苹果或者香蕉」中的「或者」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是一个命题运算了,它更像是集合的并运算。[1]当然了,你也可以不考虑这种 overload 的情况,转而认为这里的「不」统治的是下面这个语句:「老张喜欢苹果,或者,老张喜欢香蕉」——你把这个以「或者」为连接词的语句整体给否定了。
说简单一点,就是¬p∧¬q=¬(p∨q)
那么我们大概会如何表达「老张不喜欢苹果或老张不喜欢香蕉」的情况?我不知道,瞎猜一下:
• 老张可能不喜欢苹果,[停顿] 或者香蕉?
• 老张不喜欢苹果,但也有可能是不喜欢香蕉,不过一定是两者之中至少有一个,我记不清楚了。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