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处理复杂集体行为的科学普遍认为,个体层面和总体层面之间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异。因此,我们常说应该有两个分析层面:微观层面关注个体,宏观层面关注集体。这种区分导致社会理论提出的几乎所有问题都被归结为寻找从一个层面通向另一个层面的正确途径:探索应该从微观层面开始,还是从宏观层面开始?是否有可能通过另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理论来“调和”这两个层面?是否可以设想一个中间层次,即"中观"层次等等。这些问题的框架并不局限于涉及人类的社会理论,而是与所有非人类生物的集合(尤其是鸟群和社会昆虫群)以及生物体如何组织起来的概念本身有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希望考虑行动者在新数据库中留下的数字痕迹(traces)可能会如何改变这些经典问题的立场。我们的目的是检验加布里埃尔·塔尔德在社会学早期提出的另一种社会理论。它由于缺乏与相适应的实证工具,从未有机会得到发展。它将注意力转向另一个主题:是否有办法在不假设存在两个层面的情况下,定义什么是更持久的社会秩序。为了突出这种对比,我们将宣称,元素的复杂性要大于集合的复杂性,或者更挑衅地说,"整体总是小于其部分",我们称这种假设为"一个层次的观点"(1-LS),与"两个层次的观点"(2-LS)形成对比。这样的假设只有在处理数据时产生经验上的差异,才有飞起来的机会(译注:has a chance to fly,直译为飞起来的机会,实际上想表达的是跨越宏微观之间的界限,宏观在微观之中,在经验里才有宏观,宏观是后验的结果)。因此,我们将试图证明两点:
a) 一些新的数字技术,特别是网络分析所提供的工具,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追踪和可视化,从而使1-LS比2-LS更符合常识。
b) 现在也许可以通过学习在重叠的"单子"中穿梭,而不是在个体和总体两个层面之间交替,来解释社会秩序的长期持久特征(请注意,在下文中,"社会"这一形容词不应仅限于人类行为主体,而应扩展至所有单独处理的实体)。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我们的观点,我们将以如下方式展开论述:首先,我们将使用档案(profile)的概念来说明我们论点的大致轮廓。然后,我们将解释我们的方法如何不同于从原子论主体的互动中产生结构的想法,然后解释结构的概念应如何被不同构想的整体的循环(circulation)所取代。其余章节将对远小于其组成部分的"整体"进行直观描述,并提出与建模概念相关的另一种数据集导航方式。
1. 数字化档案如何改变元素/集合关系
我们的论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目前在众多数字平台上提供的个人资料是如何迅速改变个人的定义的,以及与之相关的,我们应该如何处理集合。虽然将社会关系简化为链接到其他网页的网页可能听起来过于极端,但我们正是希望利用这种在Flickr、 或MySpace等平台上点击的体验、从一个文档到另一个文档的冲浪体验、与人相遇的体验,以及探索社区的体验,来重新思考社会理论。它将1-LS导航变成了一种主流体验。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越是想精确定位一个行动者,你就越需要部署其行动者网络。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