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邰蓓,原载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 德勒兹从独特的生成论视角对尼采哲学进行了创造性解读。德勒兹将尼采的“永恒轮回”解读为“生成之在”,这意味着“存在”内在于“生成”之中,并在生成之中才能得到肯定。因此,作为“生成之在”的永恒轮回不是静止同一的存在回归,而是差异的回归。德勒兹“生成”视域中的尼采的“权力意志”也充满着力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成为力的生成。
尼采对于法国当代思想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1995)尤为重要。德勒兹在其早期的重要哲学著作《尼采与哲学》(1962年)中,对尼采作出了精彩解读。
德勒兹从独特的“生成”视角,将尼采哲学解读为生成哲学。德勒兹从尼采哲学中汲取的“生成”(becoming)思想,显然是为了挑战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中的“存在”论。西方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是“存在”(being)哲学。这种存在是以一种静止的存在物为最高目标,以此为基础来评估现存世界与生命。在尼采看来,这个最高存在物的确立构筑出虚无的深渊。尼采提出“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说,以此来恢复生命处于不断生成之中的本初面貌。在德勒兹富有创见的解读中,尼采的“永恒轮回”成为“生成之在”,成为充满差异的轮回,尼采的“权力意志”也呈现出力的多样性、差异性与流动性。
一、永恒轮回:“生成之在”
永恒轮回不仅是尼采的核心思想,也是德勒兹借助尼采生发自身理论的重要工具。在《尼采与哲学》这本书里,德勒兹提出“永恒回归是生成之在(the being of becoming)”。[1]104
早在古希腊时期,具体地说是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之前的哲学时期,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的分歧就衍生了“生成”与“存在”之间的争斗。赫拉克利特用火揭示出世界万物存在的方式——燃烧与熄灭。尼采在《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中认为,火的燃烧与熄灭不仅喻示着世界的毁灭与永恒的回归,同时也呈现出生命的渴望与满足:“从毁灭一切的世界大火中,不断有另一个世界重新产生。”[2]78毁灭与再生后来融合到尼采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学说中,揭示出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秘密:世界是“火的自我游戏”。[2]
赫拉克利特的火的游戏在尼采这里代表着生命的无辜和快乐,德勒兹认为这是一种对生命肯定的哲学。而赫拉克利特同时代的另一哲人巴门尼德却拒绝承认世界的瞬息万变。巴门尼德最早使用“存在”一词,并描绘出一个永恒静止的存在世界:“存在者不是生成的,也不会消亡;完整,单一,不动,完满”。[3]巴门尼德之后,柏拉图提出永恒不变的“理念”说,使之成为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存在”,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等级结构和主从关系。相对于理念世界的终极真实而言,变化生成的感性世界则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因而受到柏拉图的谴责和压制。
在尼采眼中,这种以静止虚构的存在来否定充满力的变化的世界,是以弱者生命反对强者生命的病态方式。德勒兹当然也不满传统“存在”论对充满丰富多样性的生命世界的否定。他通过研究尼采,重新激活了“生成”论。他将尼采的永恒轮回直接解读为“生成之在”——“回归是生成之在,是生成本身的存在,是在生成中被肯定的存在。”[1]37在德勒兹看来,存在不应否定生成,也不应脱离生成。作为“生成之在”的“永恒轮回”是对生成及其多样性的肯定。这是一种对生命肯定的哲学观。生成不应受到责难,而应得到肯定,因为这是对生命的肯定。只有肯定生命的生成才能成为存在。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