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认知模式由两部分组成:相对性与绝对性。
先来讨论绝对性。顾名思义,绝对便是永恒的,不变的。引申含义是静止的,孤立的,不存在对立的。再进一步思考,其静止性、孤立性,意味着不应该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与其对立的部分,甚至于与其它任何事物皆无关联。因此拥有绝对性的事物,处于静止态,无法建立相对性的关联,同时也无法证明或还原。因其本就是绝对静止的。出乎意料的是,人类对事物的基础认知是使用绝对性完成的。因为人的认知方式使用了抽象能力,抽象能力在人类的认知构建过程中,关于存在的理解全部概念化,进而绝对化了。例如相等。相等的概念最先产生于数学,例如我们熟知的1+1等于2。1+1与2是相等的。对于义务教育的我们来说,这样的概念从幼儿时代便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1+1与2是相等的,因为1+1与2都是绝对性概念,都是对存在的抽象。对于存在来说,绝对性是无法应用的,而只能应用相对性的部分。
例如我有两个苹果,我需要依据什么条件来判定两个苹果是相等的?即使两个苹果一样重,它们就是相等的了吗?如前所述,一个事物,如一个苹果,在概念上是绝对的,因其来源于人类的抽象能力。但是对于存在来说,它是失真的。一个苹果投射在头脑中,是一个抽象性的丢失信息的概念性苹果,一不是真实存在,二受限于自身的理解。
在此阐述一个无法证明的猜想,绝对性来源于人类的认知方式,受限于人类的感知及认知能力(抽象能力),本为辅助人类理解真实世界,但同时也为认知创造了无法穿越的屏障。
人类认知的另一个特点,是相对性,所有事物的关联都只能基于相对性。人类的认知创造了绝对性,绝对性创造了事物的基础概念。但绝对性无法承载各事物间的关联,因此产生了相对性。相对性即是打破绝对的孤立性,而使各概念能够联结的认知方式。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论述,与人脑科学的神经元网络构成似有关联之处,也许未来能够有所证明。
讨论了绝对性与相对性,自指悖论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关于存在的自指悖论,皆来源于对同一事物的抽象,既应用了绝对性又应用了相对性。而绝对性与相对性本就矛盾。如上对绝对性的论述,具有绝对性的事物(实为概念,下同),本应无法与实际存在相关联,存在关联本就意味着没有绝对性。而拥有绝对属性的事物,无法应用相对性的对应关系。因绝对性本身并不满足对立性,即相对性。所有具有绝对性属性的事物或概念,应用相对性关系时,至少产生一个悖论——自指悖论。这是在逻辑层面的悖论来源论证。
本章说明绝对性、相对性与自指悖论的目的是,说明绝对性无法证明,进而说明任何理论都不具备绝对性,即没有完备的适用于所有场景的理论。同时,相对性在论述事物间关系时,远比绝对性更容易理解。
如果使用人类是用认知来认识世界的视角,自然可以得出绝对性与相对性首先存在于人类的认知中,而人类认知的一切客观,实际都是主观的。
想要寻找存在的答案,或许要回到人类自身。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