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先验对象”这一边,作为一种纯观念性的存在,如果没有异质性的他者来填充,其本质不过就是绝对的虚无,只有它的话,意识就陷入泯灭的黑暗中了,所以它有本体论上的天生的缺陷。
再看原初材料这边,要认识到它的缺点,我们要摆脱的一个幻想:原初材料本身,是完美无缺的,是因为人去对它进行了认知,进行了某种“阉割”,才让原初材料变得由缺陷,不完满,“失真”了。
在《被动综合分析》中,胡塞尔为了解释原初材料的生成,不得不把时间性、内时间意识的维度引入了对于“原初材料”的分析中,表明了原初材料不是完美无缺的,不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它同样是被构成的,尽管这种构成活动并非由自我(Ich)的主动完成的,而是由整个系统被动地完成的。
胡塞尔用所谓的原初联想(Urassoziation)来刻画被动层次上的意义的生成活动,简单来说,原初材料自己会处在一种与相似者的相似关系,与相反者的差异关系当中,从而自己将自己组织成一堆。
首先是单个的感觉场(比如视觉场)里的相似者(比如白纸上的许多黑点)会自己将自己组织起来,然后以白纸作为相对立的背景,将自己准备好,放在一个有待被意识关注的位置;然后是多个感觉场(比如视觉场和嗅觉场)里的不同质料,因为生活世界中的亲缘关系而连结起来,比如上面的黑点,和它散发出来的墨水味。
这些质料想要在场域中共存,就不得不依据内时间意识的连续性构成机制(比如滞留retention),否则它们就要消散为虚无:
胡塞尔的观念论色彩,就体现在,如果没有人类的意识在观察感受这些原始材料,这些原始材料自己也已经(依据复杂的微观电磁学或信息学规律)萌发出了相互之间的意识联结体/自组织系统,作为最低限度的非第一人称化的主体性保障,以隐形的观察者视角,在确保这些原初质料的连续性和有序性。现象学家的使命就是用自己的视角来拟合这些隐形的原初视角,从而获得真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内时间意识,并不仅仅是内在于意识的时间性,而更是内在于时间的无条件的意识性。
好了,关于客体性/对象性,我们基本上陷入了材料——形式的二元对立中,以及内部和外部,主动和被动,空间和时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自我意识和意识,同质和异质的复杂关系当中去。对于这些对子,哲学史上自然有人通过各种方式来加以克服和超越,所有这些努力,都可以划归到“客体性”这个论域中来加以援引和讨论。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