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 [12—13]如果他想将彼神作为相异者观看,则使自己向外即可。
v[13—19] 对于在某一印象中了解彼神的人而言,对于在寻求认知它之后止于彼处的人而言,对于知道,他进入何者,并且相信他进入
至乐的人而言,他应当已将自己投入内在,不再是观看者,而已成为另一止观对境的景观,他通过努斯之境知道,他如何从哪里来。vi [19—21]一个人怎会在美中而不看见它?一个人看见它像看见另一者时,尚未在美之中,当他成为它时,这样他才真正在美之中。
这里先解释一下文字。我们的译文依据Henry-Schwyzer的第二个版本(简写HS2)。有三处代词,HS2给出的校读不同于Harder-Beutler-Theiler(简写HBT)的或Henry-Schwyzer第一个版本(简写HS1)中的。这三处涉及代词α τóν是反身还是非反身的问题。我们在方括号中给出我们所依据的版本,并且会在解释整段文字时给出理据,说明我们为什么依据这个版本。
这整段文字我们划分为六个语义段。其中i和iii描写灵魂与努斯合一的过程。努斯又被称为“彼神”、“美”。努斯与灵魂之间是原型与摩象的关系。从这两个语义段可以最清晰地看出,经历过怎样三个阶段,灵魂从止观自己上升到努斯本身。在语义段i和iii中我们标出了序号①②③,以代表这三个步骤。步骤①写了,不能在努斯层面止观、与努斯尚不同一的灵魂首先在灵魂层面止观自己。i中“使自己现前,观看彼神的美化的摩象”,iii中“首先,他感知自己”,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彼神的美化的摩象”指灵魂。这里我们读作ε κóνα α το[HBT,HS1]καλλωπισθε σαν,而非ε κóνα α το[HS2]καλλωπισθε σαν,因为灵魂是彼神努斯(α το)的摩象,而不是自己的(α το)摩象。步骤②写了,在灵魂止观自己的基础上,舍离这一自我止观的对境或活动。i中“舍离这摩象”,iii中“舍离了自我感知”,意为此。步骤③写了,在舍离了灵魂的自我止观之后,止观之识不再是灵魂之识,而成为努斯:“不再是观看者,而已成为另一止观对境的景观。”这一句里,观看者指止观的灵魂之识,另一止观对境指努斯。这一句意为,在第三步骤,在灵魂与努斯合一里,灵魂与努斯不再是彼此差异的观看者和被观看对境,而是灵魂消融了自己止观之识的界限,成为努斯的景观本身。
在这一段中,我们看到上文中所总结的三种表达证悟的模式。模式一,如语义段v中α τòν[HBT,HS2]δοναιε τòε σω将自己投入内在(这里我们读作α τòν自己,而非α τòν彼神努斯,因为将自己投入内在于理当然,灵魂将努斯投入内在文义不通)。模式二,如语义段i中“ε να τ[HBT]与彼神合一”、“μετ'κεíνουτοθεο与彼神共在”。其中α τ[HBT],我们不读作α τ[HS2]。参考上文援引的其他例句可知,模式二中,与格没有反身代词的情况:这是灵魂与努斯合一,而不是与自己合一。模式三,如语义段iii中“στιν κε在那里”,语义段v中“γεν σθαιντì ρντοδη θ αμα τ ρου θεωμ νου不再是观看者,而已成为另一止观对境的景观”、vi中“γενóμενο δ α τò成为它”。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